26/09/2014

Sing for Ceramics in Beijing 高岭参展北京国际设计周

地址:北京西城区大栅栏大外廊营胡同8号厂房
Add:The Factory,Dawailangying,Hutong 8,Dashilan,Xicheng District,Beijing
时间:2014年9月25日—10月3日 / Sep 25—Oct 03,2014

参展艺术家:金贞华、辛遥瑶、殷九龙、徐林峰、蓝 天、冉祥飞


KAOLIN STUDIO

www.kaolin.org


主题 传统与新传统


在日新月异的全球化时代,中国设计正积极寻求与世界交流、同时梳理自身文化语境、传统工艺和制造技术的发展脉络。反观这个开放对话的平台,作为一种根植于东方文化与审美情趣,也在西方世界得到发展滋养的造型艺术,陶艺也在近些年呈现日益蓬勃的发展趋势。

北京设计周的舞台上,高岭工作室以“传统与新传统”为主题策展,从日常生活用器的角度切入,以本土年轻陶艺家为群体,将他们的创作梳理出互为参照的两条脉络,同时集合一个充满互动环节的艺术装置展,籍此展望多元而丰富的陶艺世界的未来。


Manifesto“Traditionand New Tradition”


In a globalization fast forwarding world,Chinese design is actively seeking the communication with the world and harvesting from it`s own traditional. Ceramics as an art form roots deeply in the oriental aesthetics which also nourished from the west is flourishing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exhibition, KAOLIN develops the theme of “Tradition and New Tradition” to tackle the object from daily utensils and represent domestic young potters in two interknit groups. An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 art exhibition is intergraded in this show to represent the versatile and rich future of our ceramic world.


百盒千盒  蓝天


陶瓷盒盒型源自金银器,是中国传统器型。唐代以来历代都有制作,且用途广泛。蓝天通过制作传统瓷盒的这一过程更好的理解中国传统审美。“中国传统审美并非是所谓的中国符号、中国元素,符号元素只是中国传统审美的一种外部表象。并非加入这些元素符号,器物就会成为中国器皿。制作传统器皿并非为了感伤怀古,希望的是能够更好感受其内在,能让其更好地服务现在人们的生活,也为了让自己的创作从真正的传统中萌发。”


The Box by LanTian


LanTian tries to follow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esthetics through the production of porcelain boxes. In his opinion, the real Chinese beauty lies beyond the symbols which we are familiar with. In fact they are merely an external appearance, by having them doesn`t really make something Chinese at all. The production of traditional utensils is not only asentimental nostalgia, but to fell the internal existence by letting themserving a real purpose in a quotidian basis which will also inspire hiscreation from a real tradition.


水墨  徐林峰

墨色结合手工的朴拙个性与温暖手感,将抽象的文化历史化为可视的具体形态。日用器物随常亲切,不动声色中诠释出中国文化传统及当代居家生活两者结合的可能性。


Ink series by Xu Linfeng

By combining the modesty character and cozy touch,the ink collection materialized the intangible culture history into a visible specificform. The utensils come with a cozy appearance, silently depicture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marriage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contemporary home life.


1/1000  殷九龙


以怎样的心态与方式来打通传统审美与当下生活?这是殷九龙关注的层面。他试图通过这一系列作品诉说当下的生活,我们如何理解传统。传统与当下不是互相妥协与利用,而审美也不应该只是存在于某种特殊的体制里。系列作品造型上对传统器型进行改良,图案则是运用当下最为常见甚至流行化的元素:波点、菱形、条纹、渐变、纯色。技艺依然采用最为传统的青花工艺。有些器物的图形设计由平面延伸为立体,汲取传统器型的工艺特质,解放了器形,也使空间得到延展。


1/1000 series  by Yin Jiulong


The series was successfully created from improvingthe traditional utensils, borrowing from such universal and trendy elements suchas wave point, diamond, stripe, gradient and pure color, and employing the mostconventional Qing Huatechniques. The patterns of some products were designed toextend from two-dimensional plain into three-dimensional forms, which wasinspired   by traditional productiontechnique meanwhile liberates the shape and extendthe space.


漆瓷  冉祥飞


从汉代盛行的漆器文化中,冉祥飞借境,将天然大漆与陶瓷胎体结合进行尝试,以各自的优势进行互补,达到所期望的形式与功能的结合。以黑色的凝重烘托内在的炙热,希望通过质朴美好的食器,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平凡的幸福。


Lacquer-ceramics  by Ran Xiangfei


Ran Xiangfei got inspira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lacquer-warewhich flourished in Han Dynasty. In his new experiments, Naturallacquer and ceramic, the two different material are bought together to achievean ideal combination in form and functional. The solemn black sets off the heatand awakens the inner happiness by these modesty tableware.


惭愧  辛瑶遥


以简单的几何形态泥片拼贴出不同的造型,手工打磨后施以淡青釉色,在高温窑火的考验下最后塑造出碗、方盘等依然可以兼具实用功能的器物,“惭愧”是对工艺制造难度发起的挑战。在简约东方精神与现代气息之间,创作者完成了不动声色的转化。


Ashamed series by XinYaoyao


Pulling together some simple geometrical clay toform different shapes, fire in high temperature kiln to finished the creationafter hand polished and covered with egg green glaze, the Ashamed collection isan impossible challenger to the hardest production technique. The pottercompleted a silent swift between the minimal oriental spirit and modern style.


《音》之“回响” 金贞华


这次作品我尝试着陶瓷与金属的结合。泥土可以呼吸,我用泥土来表现一种可以呼吸的声音,经过火焰之后瓷土又变得无比坚硬,发出尖锐清脆的声响。金属材质本身视觉中就会发出一种声音,富有视觉声音材质的结合,一种让人兴奋的想象。


Echo Series from the Sound Collection by Jin Zhenhua


Sound can be heard, but it also has a form. Bigger the form bigger the sound; higherthe form higher the sound; density of the form is like rhythm of the sound; ahard form is like a strong sound. Thus not only we could hear a sound, we couldalso be able to feel, touch and finally see it - that’s what I want to say.


Website: www.kaolin.org

Weibo: @高岭KAOLIN

Wechat: kaolinkaolin

Contact:

Ying Jian

yingjian@kaolin.org

+86 186 5822 7122

 
25/09/2014

ARTLAVIE,一切关乎艺术、生活!

从设计身份出发,殷九龙对于艺术的尝试和突破是自然而随性的,从未拘泥于形式和身份的负累。在不断与周而复始的艺术工作中逐渐定义属于自己的概念符号,“首先这个符号不仅仅是瓷器,我更偏向于艺术化和具有设计感的产品,我尊重手工业者的能力,但同时更看重艺术商品的形式、功能和视觉化”。

很早就有计划成立一个个性空间,这里其实是非画廊、非商店、非咖啡厅,但也可是以上的所有集成,一定要和艺术相关。我关注自己视野中所有和艺术相关的信息,我想把自己对艺术和生活的态度、想法通过一个空间呈现出来,而这个空间是什么,我现在还不想定义它,做了再看!

首先我想让空间轻松起来,这就是我谈到的“非画廊”概念,我们希望所有喜欢艺术的人走进来,空间可以呈现专业展览,也可以不断尝试将展览的主题拓展到更多的领域。除了当代艺术语境的作品,还会有诸多艺术家与设计师跨界的艺术品、创意产品、创意家具、传统工艺再造、工艺时尚、书籍、音乐、影像、服装、首饰、设计、插画、手稿、平台玩具…… 其实什么都可以有。通过这个平台把和我有共同语言以及符合空间气质的艺术产品呈现出来。

而对于平台的概念不仅仅是针对于艺术商品,我更希望是对于人的。我们照顾与帮扶青年文化群体,青年画廊和书店就是为那些对艺术与文化充满想像的年轻人提供一个学习和创作平台,带动更多的青年艺术家、设计师、文化青年。这里会一直发生有关艺术与设计的智益分享活动,希望这些人可以留下更多想法,同时让这些想法不断酝酿、发酵、传播,带给城市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纸介”艺术设计邀请展作为空间的首个展览,和我的1/1000形成一个平行联展关系。首先“纸”对于我太重要了,设计师大多数时候通过纸来表达想法,然后这个展很有趣,在一个命题作文下不同行业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来完成对一种材质的创作,你可以想得很深刻也可以追求一种美好轻松的表达,展览有着无限可能性。从上海到成都,从国内到国外,更重要的是每一个观众都可以看懂,因为纸本来就是生活中最普通的用品。最后,康戴里和我们是很好的合作伙伴,他们的纸品优质,色彩丰富且精良,并且一直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着纸文化的研究和纸艺术的推广。

所以,艾和拉维艺术生活馆是什么,我现在不给一个答案吧,但是有趣,首先要有趣!

ARTLAVIE,一切关乎艺术、生活!

ARTLAVIE艺术生活馆地址:成都市青羊区奎星楼街55号,明堂创意工作区,D1-1。

艾和拉维(ARTLAVIE)是法语‘艺术与生活’的意思,通过一个路径把艺术转化为生活。让艺术成为生活,也让生活成为艺术,是人类不断给予继承了的并产生了丰富成果的理想。 基于这样的理想,2012年著名设计师殷九龙先生于成都创立了艾和拉维(ARTLAVIE)文化传播公司。其前身为创办于2003年的“沸思(FACE)文化传播”。公司主营平面设计、品牌推广、艺术衍生品及创意产品开发,专精于中国文化与西方设计理念的融合、提炼。艾和拉维( ARTLAVIE)的一切都是关于艺术,关于生活!从艺术出发,关注生活中人们的心灵和趣味。

 

 


 
17/09/2014

对21世纪敞开胸怀的中国“陶瓷古都”——英国金融时报

中英文
September 12, 2014 3:08 pm

China’s ancient ‘porcelain capital’ embraces the 21st century

By Nicola Davison

Jingdezhen, the historic home of the country’s ceramics industry, is today attracting potters with new

In April this year, a palm-sized porcelain cup from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sold at a Sotheby’s auction in Hong Kong for $36m. The rooster and brown chickens painted on the side are cheerful enough. But what the collector understood well is the historical value of Chinese porcelain. Up until the 20th century, Chinese craftsmen produced the finest ceramics in the world. The common English word for porcelain, “china”, reflects as much.

During the last century, though, events conspired against Chinese potters. The ravage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followed civil war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In recent decades the rise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supplanted the need for specialists with elaborate and expensive skills.

Demand is picking up once more. Designers and artists today are “working to restore China’s position as the great power in ceramics,” says Lu Bin, a professor of design at 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 “They are trying to get back the roots of the tradition.”

Yixin Lin, a 24-year-old ceramicist based in Jingdezhen, China’s ancient “porcelain capital” in the eastern province of Jiangxi, uses balloons to form fragile bowls. “I want to create something that reminds people of nature, but not to be too specific,” says Yixin. Her pieces resemble the sort of detritus found on a woodland floor: crumpled robin eggshells and seed cases. Each bowl takes days to make. She starts by dipping the balloon into thick “slip”, a liquefied form of clay. After drying the slip so it assumes a texture like leather, she moulds it with her hands, releasing air from the balloon to achieve a wrinkled effect.

It is an unorthodox method. As with many young Chinese potters, Yixin blends her contemporary ideas with traditional elements. The inside of some bowls, for instance, features celadon glaze, a finish first developed in Jingdezhen. It is admired for its pale green hue, meant to mimic jade.

“Designers and artists today are ‘working to restore China’s position as the great power in ceramics’”

Porcelain from Jingdezhen, the saying goes, is “as white as jade, as thin as paper, as clear as glass, sweet sounding as a chime”. Situated near vast reserves of kaolin clay and porcelain stone, Jingdezhen’s kilns were unrivalled throughout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1368-1911). The English word “china” is transliterated from Changnan, the city’s ancient name derived from its proximity to the Chang River. (The English word for China, the country, has a different etymology.) “You could say Jingdezhen was the Stoke-on-Trent of China,” says Takeshi Yasuda, a potter and academic, referring to the English city nicknamed “the Potteries” and considered the country’s ceramic heartland. “But Jingdezhen was probably a few hundred times bigger.”

During the Maoist era (1949-1976), it was declared that art must serve the state, and production faltered. For decades, Jingdezhen craftsmen churned out statuettes of rosy-cheeked farmers and Mao Zedong paraphernalia. After Mao’s death and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in the 1980s, the city was slow to adopt the industrial practices that could meet global demand for cheap and cheerful homeware. The city fell into decline. “Jingdezhen did not manage to build huge factories,” says Yasuda, who has a studio in the city. “But that means Jingdezhen has many highly skilled handscraftsmen still surviving.”

The city today resembles a huge workshop. For potters it is a fantasy land, where specialists in every aspect of production from moulding to glazing to firing are found. Jingdezhen is drawing young artists from all over China, says Yasuda, likening the buzz to the outpouring of creativity in Europe in the 1960s and 1970s. “Something strange and unusual, an energy, is happening,” he adds.

In 2009, Yin Jiulong was a jaded graphic designer based in Chengdu, in China’s southwest, when a friend invited him to Jingdezhen. Most of what he saw was copies of ancient designs. “In terms of quality, the copies could rival the genuine antiques we see at auctions,” he says. “But I wondered why we couldn’t create things to be used and appreciated by people today. I wondered if I could use a modern design language.”

Yin studied China’s iconic blue-and-white porcelain. He scrapped the country scenes, flowers and carp typically depicted, opting instead for patterns of the quotidian: polka dots, checks and stripes. He refined the shape of a traditional plum vase, creating an elegant silhouette. Then he presented his designs to locals. “They can draw pictures of birds and flowers beautifully,” he says. “But I sensed that they did not welcome my ideas. Some even referred to me as counter-revolutionary [a playful slur].” After months of toil in the workshop, Yin’s vases were completed. “Hopefully, they establish a communication between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and traditional processes, and can be used in daily life,” he says.

In an industrial park on the outskirts of Shanghai is the design studio of Spin Ceramics, a company producing mid-priced porcelain and stoneware with shops in Shanghai, Singapore and New York. The studio houses a 3D printer and nine designers. Products from past seasons line shelves: vases sporting impish faces and dishes with handles curved and twisted like ribbon. Emma Gao, a designer, explains how the Japanese Landscape Plate is crafted from a slab of porcelain. A nub of clay in one corner and three scores in the other create an abstract mountain and river scene, giving the plate its name.

Once designs are approved they are sent to Jingdezhen for production. While output is small compared with that of, say, the US-based Pottery Barn, it is growing; last year, Spin’s craftspeople produced 250,000 pieces. “By employing the locals in Jingdezhen, we are reviving a cottage industry,” says Clay Cunningham, managing partner of Spin Ceramics’ branch in the US. “I hope to demonstrate that a company that produces on a smaller scale, that’s well designed and well priced, can survive.”


全文翻译如下:

对21世纪敞开胸怀的中国“陶瓷古都”

文:Nicola Davison

中国陶瓷工业的故乡——景德镇,如今正吸引着富含创意的陶艺家们。

今年四月,一个手掌般大小的明代(1368-1644)瓷杯在一场于香港举办的苏富比拍卖会上以3,600万美圆的天价售出。绘于杯身上的公鸡与棕色小鸡仿佛也对这个成交价格感到十分雀跃。但这位陶瓷收藏家深知中国陶瓷的历史价值。直至20世纪,中国陶艺家所生产的瓷器都代表着全球的最高工艺水平。英文中用于表示陶瓷的单词即是“china”(又有“中国”的意思),也即为此水平的佐证。

然而在上个世纪,各种事件却对中国的陶艺家们造成了诸多阻碍。20世纪上半叶的内战,以及随后而来的文化大革命均造成了广泛的破坏。而最近几十年,工业生产的崛起大幅削减了市场对拥有着精巧手艺与卓越技能的专家的需求。

然而,这种需求如今又开始回暖了。当代的设计师与艺术家们正“致力于使中国重回制陶大国的地位”,陆斌——南京艺术大学的一位设计专业教授如是说。“他们正在努力找回传统的根基。”

景德镇位于中国东部的江西省。在这中国的陶瓷古都里,有一位24岁的制陶家——林逸心。她利用气球来吹制易碎的瓷碗。林逸心说:“我想要创造出能够让人们想到自然,但又并不具体的东西。”她的作品看上去像是森林地面上的碎屑:知更鸟充满皱褶的蛋壳碎片以及果皮。每一个碗都需要数天的时间制作。她一开始会将气球浸入一层厚厚的泥浆中,泥浆凝固后会带有一种皮革般的质地。然后她便用手为之塑型,并将空气从气球中释出以做成褶皱的效果。

这是种非传统的工艺。正如中国许多其他的年轻陶艺家一样,Yixin将她现代的巧思与传统元素结合在了一起。例如,在一些瓷碗的内部附有一层青釉。这是一种最初源自景德镇的涂饰,因其如玉般的浅绿色泽而受人青睐。

当代的设计师与艺术家们正“致力于使中国重回制陶大国的地位”

常言道,景德镇的瓷器“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謦”。景德镇周边的土壤里富含高岭土与瓷石,而镇上的土窑在明清两代间(1368-1911)都堪称天下无双。英文当中的“china”【陶瓷】一词译自“长安”,而这座城市的名字又是取自长江的谐音。(英文中“China“【中国】一词的词源则不同。)安田猛——一位陶艺家与学者,说:”你可以说景德镇就是中国的特伦特河畔斯托克(特伦特河畔斯托克是英国的瓷都及其瓷文化中心),但景德镇的规模可能要大上数百倍。

在毛泽东时期的中国(1949-1976),国家规定艺术必须服务于国家,因此,制陶业遭受了打击。在几十年间,景德镇的师傅们粗制滥造出了众多面色红润的农民小塑像以及毛泽东的随身小件。随着毛泽东的去世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于1980年代,景德镇因没有及时进行可以满足全球对于廉价家居品需求的工业化改造,而步向了衰败。在景德镇内拥有一个工厂的安田说:“景德镇没能兴建起大型的工厂,但这也意味着许多身怀绝技的陶艺师傅留存了下来。”如今,这座城市仿佛一座巨大的作坊。它是陶艺家的仙境乐土——从塑模、上釉,到烤制,不论是哪一种制陶工艺,你都能在这里找到对应的专家。景德镇正吸引着全中国的年轻艺术家。安田说,这个现象正如1960到1970年代源自欧洲的创意大爆发一样。“某种奇怪而又非同寻常的能量正在散播开来,”他补充道。

殷九龙来自位于中国西南的成都,他是一位平面设计师。当他的朋友在2009年邀请他去景德镇参观的时候,他所见到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照搬古代设计的复制品。“说道产品的质量,这些复制品可以与我们在拍卖会上所见到的古董真品媲美,”他说。“但是,我想我们为何不能创造出可以为现代人所用以及欣赏的作品呢?于是,我便开始思索可否使用当代的设计语言。”

殷九龙对中国的标志性青花瓷进行了研究。他弃用了瓷器上常见的乡间景色、花朵以及鲤鱼的图案,而以平凡的图案取而代之:波尔卡点,方块,以及条纹。他改进了传统梅花花瓶的线条,从而创造出了优雅的造型。然后,他将他的设计展示给了当地人。“他们可以画出非常优美的花鸟图,”他说。“但是我觉得他们并不喜欢我的创意。有的人甚至戏称我为反动派(一种顽皮的调侃)。”在经历了长达数月的努力后,殷九龙的花瓶完成了。他说:“我希望它们让现代美学与传统工艺融会贯通,并且能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

在上海市郊的一座工业园里,有一家名为“旋 – 陶瓷”的公司。这家公司生产的是价格适中的陶艺品与粗陶器,并在上海、新加坡与纽约都设有店铺。这家公司拥有一个3D打印机以及九位设计师。过去几季的产品包括:印有鬼脸的花瓶以及带有丝带造型的把手的盘子。设计师Emma Gao向我们解释了是如何在一片瓷盘上画出一幅日本山水图的:通过在一角画上一片土地,并在另一角的三点着笔,就能够绘制出一片抽象的山脉与河景图,这个山水盘也随之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作品名。一旦设计通过,它们就被送到景德镇进行生产。虽然其产量相比于美国的“瓷器仓库”的制品来讲要少,但它却是闪闪发光的;去年,“旋”的制陶家们做出了250,000件作品。“旋 – 陶瓷”美国分部的管理伙伴Clay Cuningham说:“通过雇佣景德镇的当地居民,我们复兴了一个手工作坊式的产业。我希望向人们证明,哪怕是一个生产规模不大的公司,只要设计过人并且定价合理,也是能够生存下去的。”


注:以上图文转自《英国金融时报》


 
21/09/2014

中国设计年鉴

快速发展的30年来,已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出现在全球货架上的同时,如何通过软实力来提升产业,将自身形象从“世界工厂”转化为创意产业基地,却是最近10年的社会热议。

虽然中国设计成为社会热点已有若干年,却只见散落于各个媒体枝蔓的角落,缺乏系统性,按年度编纂的设计年鉴类工具。《中国设计年鉴2014/2015》无疑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具有典藏价值。

《中国设计年鉴2014/2015》由梅赛德斯·奔驰策划,集合中国顶尖的设计评论人、媒体人、专家、设计师等,共同梳理这一年里最具创新价值的中国设计佳作,以文献的方式,记录中国设计的最优成果。

中国的设计从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和时装设计这3个方面率先发轫,进入全球设计视野。作为中国设计界的第一本年鉴,《中国设计年鉴2014/2015》梳理这3个领域里的最优秀作品,最受瞩目的设计明星,以及品牌、工作室、设计事务所。在平面设计章节里,能看到韩家英、毕学锋、赵清、黄家贤、梁子恒、刘永清、林韶斌、殷九龙、Ground,以及朱超的精选作品.
17/06/2014

时尚先生——成都乌托邦

殷九龙 设计师

“我一直对成都既爱又恨。不管多么强大坚硬,都会被这种温柔绵软的氛围消解,我常常被这种氛围包裹而懒惰”

母亲病重期间,殷九龙上电台做了一期节目。为了能够让母亲听到,他特意买了一台收音机。有一天,殷九龙在病房为母亲按摩,母亲突然问他:孩子,过段时间你就没有妈妈了怎么办?那你就多挣点钱巴,去路边买一个妈妈。殷九龙的眼泪无声的流了下来。母亲去世了五年之后,他依然保存着这台收音机。“我的母亲一直为我骄傲,尽管他并不知道设计是什么。”

17/06/2014

设计的当代性和民族性

开篇文/杨威杰 设计/韩杰


当代这个词从历史角度指二战以后的人类历史,更为宽泛的则指代当下的时代。民族性是指在承载物上所反映的民族特征,设计的民族性自然就是在设计上所反映出的民族特征。


谈起当代性和民族性这两者的关系,就不由想起法国著名思想家丹纳在其名著《艺术哲学》中指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设计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部分,思来想去并没有更好的语言去概括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既然先贤已经提纲挈领的为我们做出了这样的总结,还有必要重新去讨论这个看似泛泛的问题吗?


回到丹纳的话,我们可以发现种族、环境这两个因素其实都跟着时代的变化在不停变化。不同的时代,结合不同的民族和环境自然就会产生不同的设计。所以当代性和民族性又是一个时谈时新的话题。


回望过去的一百多年,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而中国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落后到奋起直追的转变,这种变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也不为过。一百多年来“设计”这个词被不断的重新定义,它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设计发展的大半部分,因为各种客观原因中华民族并没有真正参与其中,一待我们打开国门,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所有风格,变化,都几乎没有历史感地平面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努力想要赶上近百年的缺失,虽然“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叮嘱还在耳边,但回望我们亦步亦趋的追赶,越来越多的设计人开始意识到当代化的民族性缺失正是我们所缺少的。


本期的大专题我们邀请了五位来自不同领域的设计师畅谈他们对设计的当代性与民族性的看法并分享他们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感悟。发端于对景德镇之行的失望,平面设计师殷九龙开始思考怎样将传统的陶瓷创作融入到当下的生活认知,让产品设计的适切性体现出人本主义的关怀。设计师胡明娜希望部分的使用现代流程,降低制作的成本,让更多的普通人能有机会使用上传统的苗族手织布。服装设计师班晓雪并不拒绝在他看来前卫的“当代性”,但同时又将历史的元素进行提炼,通过融入当代的观念,来形成自己的新风格。首饰设计师孙捷对当代性和民族性有着更为解构的认识,在他看来两者都蕴含着对美好价值观的追求,通过对文化、观念、材料的综合考量,就能创造出具有时代和文化特征的首饰作品。设计师虹一则通过干湿混搭颜料,并用香烧画纸后所产生的独特意境来表达自己对当代性和民族性不同速率分别前进的思考。


其实民族性是每个设计师生来就被给予的禀赋,并随着自己的成长不断积淀成可贵而又无形的财富。这五位设计师都不约而同的拒绝了符号化地看待民族性在设计中的问题,更坚信只要能与我们民族生活的环境相联系并反映出时代的特征那设计的当代性就会得到自然而然的体现。也许就是这种豁达,从容,而又思辨的态度,才是中国设计当代性与民族性结合的关键。我是一个活在当下的中国设计师,我所设计的东西本身,难道不就应该代表这当代的中国吗?

 

 

殷九龙 始终跟过去道别

文/顾青 图片提供/殷九龙

 

设计师小档案

殷九龙,Artlavie 创办人兼艺术总监。1996年毕业于成都大学,从事设计工作将近20年。从1997年至今参与成都大型文化艺术活动、国际机构形象的设计,同时多次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与展览。从平面到空间、产品都有跨界的作品。现主要从事文化艺术设计与创意产业及品牌设计工作。2012创办了成都艾和拉维文化传播公司及景德镇艾和拉维陶瓷工作室。

 
引言

成都是殷九龙的创作大本营。最近他步履不停,常去的地方有景德镇、泉州、深圳,去探访民间工艺,寻访优质的材料加工商,签约年轻艺术家……在景德镇,由他创立的品牌Artlavie,其下属的陶瓷工作室和画廊已建成。想做的东西太多,时间过得太快,“我是始终在跟过去道别的人。”


正文


碰巧的遇见


殷九龙在平面设计这个行业将近20年。作为产品设计师的他,也是不容小觑的明星,初春上海的“Design Shanghai2014”展上,他的青花系列现代风格陶瓷作品受到了媒体和大众的广泛关注。传统器型结合摩登的几何图案,令印象中属于旧日岁月的青花变得年轻、亲切并且时尚。那些杯盘碗碟,既能在案头摆放,同时兼具使用功能。

接触陶瓷,与一次景德镇之行有关。他与几个热爱传统茶道的朋友去景德镇,旅途中的期待与想象,等到了当地后变成满腔失望,也引发了他的疑问和思考:为什么看到的都在仿古?为什么大家都在重复传统题材?为什么陶瓷创作没有融入生活中去?为什么少有人去表达和体现当下人的生活认知?

一连串的问题从实际生活出发,同时也表达出了设计师的自身思考立场:“对陶瓷的技艺传承非常重要,但我不认为那是唯一的途径,陶瓷的设计和创作应该是多元的体现与当下认知与文明结合的更多的可能性。而我个人更愿意主张生活的贴切性。”

 

平面的立体转化

作为长期以来从事平面设计的人来说,平面与立体的转换,新材料的介入特别令殷九龙感到兴趣。跨界陶瓷领域,因为对传统文化以及陶瓷材质的喜好,其中的各种尝试,与当地手艺精湛的工匠之间的合作也是一次有趣的遇见。从刚开始,做惯传统器型、画惯传统纹样的老师傅们根本不认可他的设计,到他们带着好奇与怀疑的状态进行合作,然后再从设计的角度考虑怎样与实际生产操作结合。这其中,不是产品设计师,没有传统制瓷经验等缺点,反而在某些方面成了他的优势,没有既定思维的条条框框,设计中的灵感火花不断涌现。

 

在他的理解里,产品设计的适切性是设计的根源,而这种适切性则体现出人本主义的关怀——那就是体验或者使用的感受。以传统器型梅瓶为例,除了运用现代图案装饰在其表面进行创作,不同尺度比例,甚至于功能性的开发设计也是偶发性的神来之笔。在设计系列作品时,他将梅瓶的尺度缩小到一定比例,发现这之间的比例关系非常方便于手握的感受,由此,而从瓶肚切割,将一个小梅瓶变成了碗和水杯这两个产品组合。从高低和开口发生巧妙的变化,这些变化正好使他们的功能产生区隔。在设计的统一性中去找到这种巧妙的趣味,偶然性蕴含着来自生活的经验和洞察。

 

小清新下的大格局

好的设计是需要裂变的,好的设计需要带动产业,走入生活,就像他工作室的名字“ARTLAVIE”,将艺术与生活并置,让它们相互作用。

除了个人创作这块,殷九龙的Artlavie想要的是一个更大的格局。他已开始签约一些具有潜力的年轻画家、平面设计师,将平面图案立体化,成为陶瓷产品。他在电脑上展示那些风格迥异的图案,时尚、新鲜,这些是他戏言的小清新。

而陶瓷只是他目前使用的一种材质,庞大的产业计划里,艺术作品和艺术衍生类产品分开,前者通过展览、拍卖等形式带动,后者自己建立网络和实体销售渠道。“很多时候我对于传统的态度是目送,对历史也是这样的。我不能生活在过去,但可以通过过去来验证和促使对未来的思考。” 

Q&A


在你的设计中,“手工”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吗?为什么?


对于大多数设计师来说,“手工”在我们的设计中已经被忽视了。至少我发现很多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甚至不画手稿,更别说手工了。特别是在当下社会急促发展的商业设计中,更难看到手工的痕迹。我所从事的设计从一开始没有计算机到后来计算机应用与信息科技的突飞猛进,我也不例外的被卷入了这个急促设计的洪流中。当然我们知道潮流的推进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可逆转的。设计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反思我们的设计本身的问题。通过反思与再认知的过程重新拾起对于传统文化需求和理解。并开始更多的关注自身的文化与设计语境,那么“手工”就必然形成我们关注的问题和实现自身思考的某种途径,抑或是某种表达的语言。因为“手工”在我的眼里更加具有情感与温度,颇具人文关怀的姿态。


说起“手工”的存在是否不可或缺的问题,我认为他不是唯一表达途径,有时候“手工”反而成为粗燥的代名词。在我看来有他很好,无他也可。这要看我的创作是为了表达什么?不同的创作我会用不同的表现方法、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手段。在很多时候我对于传统态度是目送,对历史也是这样的。我不能生活在过去,我可以通过过去去验证和促使我对未来的思考,仅此而已。如果关于未来“手工”这一表达状态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可或缺的,那只能说明“手工”的意义也因为不可或缺而变成“必然”那是另外一会事。这些认知可能来愿意我所接受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显然我并没有逃脱。


当人们说一件设计作品很“当代”,你认为这里形容的是什么样的特征?它是不是一个褒义词?


“当代”这个词大多数时候是指历史时间段的一个界定。从全球来看“当代”应该是指第三次世界技术革命为标志以后的时期延续到今后。其当代大体界定时间应该是20世纪40-50年代以后的时期。不过“当代”在我的眼里归属于“今天”这一词。那么当人们说一件设计作品很“当代”的时候,我更愿意说他在表述这样的一个设计,那就是——今天的设计。是指这个设计具有现代精神和具备现代语言。设计师基于今日社会生活的感受,把设计置身在今天的文化环境,面对今天的现实,反映出今天的时代特征,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并结合我们的生活范式。我认为这是一个褒义的表述,除非这种表述建立在“阴阳怪气”的立场与语境中。所以对于我而言我更加的看重我的作品里面是否具有“当代性”的特质,不管是他采用了什么手段的表达“手工的”或者“非手工的”。

 

近来对手工艺的关注成为国内设计界的一个热潮,回归民艺这个话题也一再被提起,以本国为例,你怎么来看待设计的当代性和民族性之间的关系?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必然”。现代设计在中国的发展如同中国的社会革新和经济发展一样时间相对短促,也就30多年的时间。从我们的设计教育也可以看出来,在设计教育当中最早我们的现代设计冠以“装璜设计”的名称,它涵盖了大多数设计类别。后来演变成更加细分的学科:“装饰艺术”、“视觉传达”、“工业设计”、“环境艺术”等等。在此我们的设计行业同样在开放的大门打开的同时各种“国际”的思潮与理念涌进来,正如我在前面说过我也没有逃脱这些“教育”、“潮流”的影响。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设计全盘模仿、参考西方的语系,就连评判的标准也是来自西方。现在国内设计界对手工艺的关注热潮,正是这一时间段带来对这种模仿与全盘接受的一种反思和自省的结果。这个时候我们的设计师更加的关注我们是谁?我们应该做什么事?我们应该用什么语言来阐释与表达自己?这个时候回望历史与传统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其实这一途径是在寻求除了全球化的潮流以外发现自我价值的途径,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从意识层面转换成诸多的行动,非常好。

设计的当代性和民族性看来并不冲突,而是需要更加融合与体现。我更希望关注过去而不是为了去“恢复”,也不是为了去“守望”。我个人认为更多的是去传承和发扬,好的东西他是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洗礼,只要不经历“某种力量”肆意破坏,不管现在还是将来都会有他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关注传统手工艺和民族性的东西的时候,我更希望他是符合今天的我们的审美和趣味,关注当下人的情感与生活方式的价值诉求。

今年是2014年,未来50年里,请你预言将会对人们产生深远意义的设计。

在今天这个时代,技术发展从未如此先进,物质是如此丰富。产品设计受到技术的限制越来越小,产品如何最大限度地提供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在功能层面满足后,设计如何让产品和人之间有更深层次上的交流。在我看来不管是物化产品的设计还是跟我们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化产品设计,我更看重产品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个性化体验来自人的内心深处与文化趣味的连接。

未来50年,好长远。我活不了那么久,我是看不到了。我只知道我将老去,我将面临病痛与死亡。我更不是预言家,但是我知道什么是我关注的,什么是我感兴趣的,什么是我想表达的。

 

未来我真不知道是什么。

设计有不同的维度和方向,对你来说,不断追寻的是什么?

我是一个好事之人,我对很多事物感兴趣。我喜欢观察,观察不同的事物、现象,观察变成了我对这个世界最为直接的阅读。所有事物的观察中我更喜欢观察人,观察他们的举手投足、语言方式、知识结构、行为和表述,常常被现实的人群所迷惑,梳理也就变成我思考的一个动因。我想做的事情太多了,见到所有事物都可能转变成自身的灵感,不停的去追求“新表现”寻找“创新”表达方式。但是,我一直认为这些表达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制造了更多的问题。有人说设计是为了解决问题,我不这样看。他们这种说法是不是太过于自负了与狂妄。我觉得人的问题很难解决,估计我一辈子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所以我的设计可能会回归到“自私”的境地,自在自为地变成一个人的独白。共鸣只是概率学的一部分。

 

设计的意义在于?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追寻意义,这里面必须包含追根溯源的能力。没有这样的能力我想很难谈什么意义。正如中国的设计就不能回避中国的体制、设计教育、商业体系一样。如果说从基本层面来看我更愿意用设计的姿态来看待生活。所以我会把生活的本身看的更重。我们常说生活是设计的基础,为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设计是生活的需要,为生活带来方便与情趣,创造出符合生理、心理需求。然而我们通过认识与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这一线索,客观地认清自己,找到我们自身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与设计的统一。

那么在我看来文化就是生活。这或许就是设计灵感的源泉之一和设计者关心文化的动机所在。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更舒适、更惬意。设计产生的艺术性,使我们的生活充满快乐享受,这种艺术性来源于生活的基本要求,但是超脱于实用性,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发挥作用的,缺一不可。

设计创造本身体现着人们对生活的不同认识和态度,并在体现这种精神因素的同时以具体的器物存在设定人们的日常行为,从而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可以说,文化的沿革正是经过有意或无意的“设计”而实际地进行的。我们也常常提到“美丽的遇见”或者“碰巧的杰作”对于这种说法我更感兴趣。在我看了,我更关注设计中的情感与趣味。

反观中国目前的设计大环境,你认为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就目前中国设计的大环境来看,急功近利让我们许多的设计师失去了创造的能力,磨灭了他们的初心。即便是坚持去实现自己理想的人,有时候也会觉得举步维艰。我们的设计师大多数来说还在养家糊口的阶段,商业变成我们无法挣脱的枷锁。体制、教育、商业体系的不健全等诸多因素让我们的设计师创作变成了束缚的舞者,不是顺应就是助虐。

社会体系前所未有的变革,滚滚洪流如此凶险,纵观大环境之后我们设计师本身也需要反省自身的问题。那就是设计师需要建立自己的认知世界,而不是随波逐流。我们必须保持随时的清醒,学会独立思考。独立思考不光是设计师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每个人都需要有这样的能力。然而独立思考的空间本身就很小,正如一道窄门。这根如何选择有关,设计师需要提高自身修为,内心强大才是推开这道门的力量。

中国设计现在最大的危机也就在于,太多地模仿别人的设计语言,模仿作为学习的手段并没有多大的问题,但是学习的目是为了确立起自己的体系和方向,或许我们的过去肯定会指引我们,形成我们独树一帜的未来。

 
04/06/2014

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

『设计上海』(上海国际设计创意博览会)是上海首次真正国际化的原创设计盛会。博览会预计吸引建筑师、设计师、经销商、政府/企业决策者等社会各界人士。展会将于2014年2月27日到3月2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这将是国际领先的设计公司在中国的首个集体亮相。
26/02/2014

2014 DesignShanghai——高岭KAOLIN特邀展

『设计上海』(上海国际设计创意博览会)是上海首次真正国际化的原创设计盛会。博览会预计吸引建筑师、设计师、经销商、政府/企业决策者等社会各界人士。展会将于2014年2月27日到3月2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这将是国际领先的设计公司在中国的首个集体亮相。

『设计上海』由屡获殊荣的设计类展览组织者英国Media 10公司,及顾之骅先生领导的上海艺博会国际展览有限公司联合主办。英国Media 10公司旗下设计展会包括Clerkenwell设计周、Ideal Home Show、Grand Designs Live等;上海艺博会国际展览有限公司主办的上海艺博会是国内及亚洲规模最大、历史最久、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艺术品交易盛会,每年吸引五万余位参观者。

高岭(KAOLIN) 工作室是一个组建于2012年的年轻创意团队,由陶艺家、
陶瓷设计师、媒体工作者三部分组成,致力于将生活美学的概念注入现
代陶瓷设计领域,并以此传播推广本土年轻陶艺人才,构建国际化的陶
艺文化传播平台。

“设计上海”2014 DesignShanghai: 上海国际设计创意博览会——高岭KAOLIN特邀参展

地址:上海展览中心(延安中路1000号)
展位:限量设计馆 E2-76
时间:2月27日-3月2日

参展艺术家:

安田猛(Takeshi Yasuda)
国际著名陶艺家
1943年生于日本东京,
1963年至1966年期间在日本益子大诚窑社学习陶艺。29岁时移居英国继续陶艺创作,并在世界不同大学及艺术机构任教,参与各种国际展览。2005年来到景德镇,协助建立景德镇乐天陶社并担任创意总监。2011年,他和同为陶艺家的太太弗丽斯蒂·阿里芙(FelicityAylieff)女士和熊白煦女士成立了红房子陶瓷工作室,继续在景德镇的生活和创作。安田猛的创作中融汇其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刻理解。

徐瑞鸿
1965出生于台北,1988师从前台北故宮博物院研究员刘良佑教授研制宋官窑系统,同时跟随有“台湾陶艺之父”之称的林葆家教授学习研制釉药,为汝官窑的重新创烧打下坚实基础,1991年在台湾创立恒春窑轰动一时,2001年来到景德镇,创办“三陶轩”陶艺工作室,专攻汝官窑。让青瓷从被文人雅士收藏赏玩的领域,更多走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是徐瑞鸿致力的方向,从中也反映出他对待陶艺创作的观点:陶艺须是创作者身体力行,跟釉药、泥土和火发生接触,而只有从创作者的手中传递到使用者的手里,才算完成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陶艺行为。

陆舟
“面对如此成熟精湛的工艺和悠久文化的时候,我认为设计师需要做的不应该是一般意义上的创造,而是学习与传承。所以,用一颗敬畏的去学习是最重要的,我无意改变德化原有的传统,因为它已经足够美。”——陆舟
陆舟在中国出生成长,分别在中国、瑞典、荷兰、英国进行过纯艺术、陶瓷与玻璃专业的学习。业余时间为国内多家设计生活类专业杂志撰稿。担任英国Postcard Teas创意总监,及Legle Asia Ltd. & Peter Ting Ltd.的核心设计师。2012年,她成为基于英国茶文化的生活方式品牌1660LONDON的联合创始人。

牛安(Niu Ann)
画家,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旅居日本、韩国、美国,由室内设计转入职业画家生涯。
2000年回国后创立个人工作室,从事绘画艺术创作。
2010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回国十年牛安个展”。
2013年开始尝试陶瓷绘画创作。
待人接物的谦和有礼与画作中呈现的不羁张扬,统一在同一人身上,她是牛安。
从2000年回国至今,牛安举办过多场展览,除了架上绘画外,也涉猎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牛安不愿意重复自己,她说,“如果今天做的和昨天一样,那还有什么意思?”

孟令
孟令,本科专业是计算机科学,后去澳洲读研,硕士专业为数字多媒体方向,曾在国际公司担任数字美术指导。他关注博物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探索,将理性的关系融于感性的设计思考。2011年底他开始了陶艺创作之路。他的创作形式广泛,表达方式细腻并富含浪漫诗意。
孟令和小伙伴们有一个工作室,在瑞金路斜土路的创意园区里——R4手工艺术工作室。小小空间,设计创意领域的四位好友聚在一起,通过实践来感受手工艺术的魅力。他们租的楼里有个铁笼子样的电梯,他下来接我,“我已经辞职了呀,专心做陶,如果做不下去,那再看看找工作吧。”铁门阖上,缺失光线,空间忽然变得阴沉,我们一路缓慢上升。

殷九龙
殷九龙,Artlavie 创办人兼艺术总监。1996年毕业于成都大学,从事设计17年有余。从1997年至今参与成都大型文化艺术活动、国际机构形象的设计,同时多次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与展览。从平面到空间、产品都有跨界的作品。现主要从事文化艺术设计与创意产业及品牌设计工作。2012创办了成都艾和拉维文化传播公司及景德镇艾和拉维陶瓷工作室。

 
20/02/2014

殷九龙:进退自理

MIND 艺术美学杂志专访

文:十六  图:ARTLAVIE

第一次给殷九龙打电话,我说我是十六(shi liu),虽然之前已经有很多人以为我是石榴(shi liu),但是九龙是第一个这么回应的:“哈哈,那我是芒果。”制造这种令人愉悦的小跳跃,据他说,是设计师的积习:“因为设计师的职业习惯是,喜欢把某一种固有的东西打破来重新构建,想寻找新的刺激或者创造,所以我对美也是这样来实践的。”

旧与新

跟他的艺术家或者学者朋友相比,九龙对传统的态度更淡定一些。一天他坐出租,又遇上老成都司机说起老成都的样貌:本来啊,牛王庙它一定是有庙的,奎星楼也一定是有楼的,如果我们后来没有拆掉这些庙宇楼阁,如果老城墙也还完整,那成都会更有意思。但是现在的样子也没有多么令人痛不欲生。
九龙能怀着平和的心情目送过去,但当他初到景德镇,看到满地平庸的仿古瓷器时,他感到绝望。“很绝望,到处都是仿古,没有创造。”后来他们也看到了非常好的陶瓷作品,但是如果整个陶瓷市场都是一样的感觉的话,九龙肯定要窒息了——“我就想问,它跟现在的时代精神有没有关联,它和我们的生活方式有没有关联,它和我们现在的人对陶瓷的理解和感受有没有关联。哎,最后我就说,要不我来尝试一下。”

接下来的事情总是不像设想的那么简单,景德镇的陶瓷大师能随手画出漂亮的山水花鸟,但是遇到这些规整的几何图形时,“哦豁,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九龙和陶瓷师傅花了很多功夫,开发了很多土办法,终于使图形的规整度达到了要求。虽然一开始陶瓷师傅们觉得九龙在胡整,幸好成品出来,他们还是喜欢,就是气场不凡。于是九龙和江川乘兴用了各种不同的泥、不同的釉料来做各种变化,甚至把这些图形延伸到了鞋袜。
九龙倒不是有多么迷恋氧化钴的蓝,他想表达的就是这种尝试本身,这种把设计元素延伸出去的过程,这种创造的可能性。

自我确立

每次有学生或者朋友向九龙请教学习资料的时候他都很头疼:“因为每个人的内在需求是不一样的,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果我们总是彼此交换学习资源,那我们的知识就很容易趋同,我更愿意有差异,差异越大越好。” 九龙坚持每个人应该保持各自独特的生长轨迹,那相互碰撞的时候才会有意思。不然大家都做一样的仿古瓷器,该多么郁闷。

他认为中国设计现在最大的危机也就在于,太多地模仿别人的设计语言,没有确立起自己的体系。“现在全球一体化越来越凶险,我们更需要自己的文化语言。做设计的人一直在讨论我们的语言是什么,我们的过去肯定会影响我们,形成我们独特的体系。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在关注中国的农村的文化和发展问题,有很多人在理解我们的传统人文的问题,还有很多人在实践古代工艺,前段时间聊到了颜歌,她是在用成都这边的方言写作。这些很有趣。”
“所以你去学做陶瓷了?”
“其实要学会传统的手艺是有难度的,可能十年、二十年,也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其实我个人认为,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已经成熟的技术和经验来为自己的想法服务。当然也会有这样的人,如果他要做陶瓷,他就会自己亲手拉坯、亲手上釉、亲手画花样,但我不这样。”九龙身边还有朋友在研究金属、织绣、少数民族服饰等等,他吸收朋友和手艺师傅们释放的信息,然后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构建体系。
“我觉得工艺或者传统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每一个人构建自己的世界的方式,比如有些人通过消费来完成他的构建、有些人通过阅读,有些人通过书写,对个体来讲这些很重要。我就是要通过我的设计语言、我的专业、兴趣、思考,来描述我认知的世界。有些人可能掌握了一两种语言,就说:‘我是不是可以输出一些东西?’我个人认为不是输出。”
“是表达?”
“表达的不是别人,就是我。而这个‘我’可能会跟很多人产生共鸣。”

C"EST  LA  VIE

“但是做商业设计需要做出很多妥协吧?”
“我不太认妥协这个词,我觉得这个词有点悲观、消极。我更愿意说是协调或让步,中国有个词······”九龙试了试,一下找不到这个词了。
“以退为进?”
“是的,作为一个设计师,你应该知道你的目标是什么,你应该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应该有很好的理由去说服客户,应该有很好的方法让客户认识到你的作品的用意。没有一个方案是绝对的,所谓的唯一性实际上就是一个设计师的主观性。我一直认为条条大路通罗马。”

九龙这么对我说的时候还没有去过罗马,如果他看到古罗马城的条条大路都通往教堂,不知道会惊喜还是失望。他本来打算去法国或者意大利留学,可是一直没有成行:“语言问题太头疼了。”所以九龙觉得成都还是太落后,但也就一直在这里做设计,快二十年了。
“没有想过去北上广这些地方吗?”
“因为觉得这些地方还不够远,后来再远的地方也没有去成。” 
其实他最开始是想做演员,也是没考上,但是他很认同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我觉得也不能叫遗憾,这就是我的个人历史。”
九龙小时候过过辛苦劳作的日子,这些记忆,今后要以好用且有趣的作品来安抚。至今为止九龙的创作都是纤细和精美的,如其人。他也没有将“揭露”丑与恶列入自己的创作计划。

艺术,设计,生活

同样是表达,九龙就是坚持艺术比设计要高一筹:艺术越来越“纯粹”和“自由”,但是设计还留在“目的”和“审美”这一边。九龙现在看别人的设计作品的时候,也会更关注设计师的用意——他喜欢说“洞察”——很深入地了解设计师的经历和他所处的环境,然后看他如何使用设计语言抵达目标,“跟艺术家不一样啊!设计师显得非常有目的性。但好的艺术本身就是目的。”

其实艺术自认为纯粹无用的时间也不长,二十世纪初才有一批画画的人开始质问绘画的本质是什么。他们画了一大批“纯粹”的画,发誓与传统绘画那种为权利、金钱和叙事服务的立场决裂。他们用最简单的视觉语言:方块、圆、直线和曲线,构图和色彩,但是他们专研出的“纯粹的”视觉语言很快在商业广告、建筑和工业产品中广泛运用。似乎很尴尬。
一些东西没落而成为美而无用的东西,比如传统中一些已经丧失权利的文化形态;一些东西努力要上升为美而无用的东西,比如艺术。

九龙对“纯粹”和“真理”这些东西没有多么偏执的需求,相比之下,他更喜欢工作吧。他还有很多想法,要实现这些想法需要坚实的基础。“也有人说一个卡片机也可以拍出震惊世界的作品,而我不这样看的,我认为我好多想法都需要更好的资源来完成。呵呵。” 
他从当下人的生活中找出波点、菱格、条纹、青花瓷工艺这些元素,不用长篇大论阐述它们的自在自为,也不关心它们的起源和发展,只是因为跟它们很熟。他三十年前就见过它们:八十年代的文艺青年们穿格子衬衫,八十年代的大姑娘们喜欢豌豆花布料,九龙那时候就觉得好看。
“你不能说草间弥生抄袭了玉溪嘛。”他拿出一包玉溪烟,给我看包装上面的波点,顺手又点燃一支。
然后他把这些元素重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有人觉得美。通过再设计,他又做了一系列产品,那些与他有共鸣的人能够购买这些衍生出来的产品,去构建自己的生活。这是九龙认定自己今后要做的事情,就像他的新工作室的名字“ARTLAVIE”,艺术与生活相互作用。
“这可能就是我学习设计而养成的功能主义至上的习惯,我们总要受到这个行业的影响。曾经有人说,‘你那个手就是因为做设计做烂了’。当然说我想不想只做创作,只做大家说的那种纯艺术,我想那样可能更自由。”
“可能?”
“可能。不知道”

 
28/10/2013

1626一切都只是开始 好戏在后头

2012年成都的知名设计师殷九龙在景德镇建立了Artlavie陶瓷工作室,随后便在自己的首次个人展览上推出了“1/1000”系列产品,包括陶瓷、袜子、球鞋、T恤等作品,“蓄谋已久”的个人转型拉开了帷幕。一年过去了,这一系列印刻了“殷九龙”元素的创意产品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特别是他用流行元素创作的传统陶瓷作品在众多领域都有很好的反响,但成熟的产品销售计划却未能及时跟上,这一切让他开始着手平衡艺术理想与产品销售之间的微妙关系。在一位成熟的设计师的眼中,究竟如何才能创造并维持独立产品的良性发展,让我们从中找寻答案。
1626:从平面设计转变到产品,这一年你的工作重心发生改变没?
殷九龙:我的性格可能不是太急迫,我一直认为要做好这些转变需要更长的时间与准备,去年的一切创作都只是一个开始。
1626:将自己的设计带到了更多“接地气”的产品中,看着实物想得最多的是什么?
殷九龙:看到自己的产品实物,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毕竟这些东西是可以触碰感受到的东西,但我想更多的还是在讨论和研究产品方向性的问题。我对产品要求很高,好的产品一定有某种标准来衡量,使用者的感受也是我想得更多的问题。这些产品有一部分已经卖掉,但是转换成产品的还没有象预期那样成熟。
1626:哪个系列的产品是投入最多的?
殷九龙:其实在做“1/1000”这一系列的产品投入是比较大的,同时转换成了陶瓷系列的杯子、袜子、花瓶。目前看来这还只是一个试验,所以有时候学费是要缴的。我想现在的产品还不够丰富,这个问题比较突出。
1626:你的陶瓷系列做了很多推广,比如跟画廊和百货公司的合作,效果如何?
殷九龙:这些合作非常好,也收到良好的效果。可是毕竟“1/1000”陶瓷作品数量相当少,目前只有1套作品,为了参加这些展览,有时候还会向已经卖掉的作品借出来展览,展示这一系列的完整性。随后我们将在很快的时间推出这一系列的衍生产品在其他地方销售。
1626:如今你的设计衍生品变得越来越丰富,怎么有契机和精力做这件事情?
殷九龙:在去年的整个推广计划中我们提到那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并没有把这一个计划搁置在当时构想的空间里面,而是在今年我们又成立了一个文化资产管理公司,目标就是将家具、家居饰品、艺术衍生品、陶瓷产品等整合在一起创立比较成熟更加完善的一个事业。基于这个目标,我们的计划也变的大了起来。比较好的是我们有这一个分工良好的团队,更加有利于整合品牌的发展。目前这个计划还在初步实施中,我想随后推出来的产品更能代表这个团队的观念、代表中国精神的作品,同时它将更好的和生活发生关系。
1626:你们有资金这类问题吗?对于想实际做些独立产品的年轻人来说,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殷九龙:我认为做这件事情对于谁来说都不轻松,当然钱多固然问题更好解决一些。我们也不是财团,所以在整个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我们更看好我们持续的决心。对于要做独立产品的年轻人来说我想更多的是找到能够销售的渠道,这个问题可能比产品更加重要。
1626:不赚钱的产品你也不会持续做对吧?接下来你的重心会放在家具设计上吗?
殷九龙:赚钱确实是大事,不赚钱的我们当然不做哈哈。但是有些东西真不是为了赚钱才做的。接下来我会吧很多重要的精力花在家具设计上,我想肯定会有很多精彩的设计,我会把艺术、传统、民艺、故事构建在家具这个载体上面,同时让他呈现出舒适的生活状态与感受。一切都只是刚刚开始,更好的东西在后头!
 
12/08/2013

当代艺术介入商场 “跨界”形式渐趋多样

2013-08-10 18:20:18 来源:99艺术网成都站 作者:小小
http://t.cn/zQjDNOZ

由美美立诚百货和那特画廊联合主办的“醒夏—— 珠宝&艺术跨界展”于8月9日—22日在成都天一大厦和川信大厦展出。80后艺术家韩娅娟、周褐褐、和设计师殷九龙参展。

2013年8月9日,成都那特画廊与美美力诚合作,呈现了“醒夏——珠宝&艺术跨界展”,作品主要来自80后艺术家韩娅娟、周褐褐以及设计师殷九龙。在一线品牌的光环下,现场艺术品所散发的气质与时尚相融,作品效果展出相对而言还是不错的。这主要是基于三位艺术家各自作品的特点,如殷九龙创作的陶瓷瓶所散发的冷艳感、周褐褐的暗色系华服下展现的秩序、以及韩娅娟那些小雕塑带有的趣味性,皆与商场这一特定的场合颇为相近,对于大众来说,他们也能从这些作品中能找到熟悉的感觉。然而,有所遗憾的是展览的整体感相对欠缺,但从另一个层面,分散的形式又可以强化艺术家各自作品相对独立的特性。

展出作品须“因地制宜”

从现场可以看到,“醒夏”的作品是分布在不同的楼层和区域,每一层基本上是展示一件作品,如果没有贴上作品的标签和艺术家的相关介绍,经过的观者很容易将作品误会成商场的某一件卖品,但其实这些作品并不出售。在这样一个容易被“误会”的场合,展场氛围是否会削弱展出作品的艺术效果?那特画廊的艺术总监吕婧告诉99艺术网:“因为美美力诚是第一次尝试将当代艺术作品放置在他们的空间,他们商场并没有一个独立完整的公共空间,之前跟他们讨论的时候,他们希望在每一层楼的公共区域放艺术家的作品。由于每一层公共空间的面积并不大,所以呈现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会相对完整一些。”

至于是否削弱了作品艺术性的一面,说到底还是受制于展示场地的,与商场的合作必然是需要根据场地的特殊性来因地制宜,虽然艺术空间的展示效果显然优于商场,尤其是作品集中展出所呈现的仪式感,商场中基本是被消解的。当然,不同的展示地点,皆有其不可替代的一面,商场与大众之间的零距离即是艺术空间所缺乏的。
当代艺术缘何跨界

艺术跨界已经不是什么什么新鲜事,尤其是在一线城市,艺术与时尚品牌、与大型商场的合作比比皆是,虽然看似风生水起,但实际上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在广州的某一个大型商场中,某一位艺术家的影像作品因为“太吵”了,被许多顾客投诉,最终主办方不得不将其撤掉。什么样的作品比较适合在商场中展出呢?吕婧认为“自由度其实嘛大的,比如像上海的K11,还有北京这些城市的一些艺术机构,有很多在商场里放置作品了,就成都而言,这种形式相对较少,但现在已经慢慢出现了。至于哪些作品适合在这些地方展出?我觉得艺术品选择的范围还是很广,主要看现场空间有什么样的特点,包括在布展上怎么样让作品能够在空间里很好的呈现。当然,我们在选择艺术家或者是选择作品的时候,会跟艺术家讨论,还是要稍微结合商场人群的特点,不会选择那种特别观念的作品,会选一些对大众来说接受度稍微接近的作品”。

与美美力诚的这次合作是那特画廊首次尝试在商场中展示作品,虽然之前与一些品牌有过合作,但并不是放置在商场里面,主要还是以展览的形式为主。对于当代艺术与时尚频频联合的现象,吕婧告诉认为:“这种跨界的展示方式很有必要,尤其是对于小众化的当代艺术而言无疑是有利的,它能让更多人了解当代艺术,这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途径,可以使艺术快速渗透到其他的领域。此外,在艺术跨界这个框架下,通过什么形式跨界、针对什么样的人群去呈现这样的一个跨界,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和尝试的一些问题。”

据悉,此次“醒夏—— 珠宝&艺术跨界展”将持续至8月22日。
 
12/08/2013

醒夏—— 珠宝&艺术跨界展

Summer Awakening -- Jewelry & Art Crossover Show

盛夏八月,由成都美美力诚联袂那特画廊推出的“醒·夏”珠宝艺术品鉴月拉开帷幕。据了解,此次展出形式为装置艺术静态展览,中国新锐当代艺术家周褐褐、韩娅娟、殷九龙的作品都将于8月9日——8月22日在美美力诚炫彩展出,出自他们手下的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作品,将创意与创新诠释得淋漓尽致、无与伦比。

此次“醒·夏”珠宝艺术品鉴覆盖了美美力诚川信店、天一店,主办方通过三位中国新锐当代艺术家的创作,以不同艺术形式,将当代艺术作品与精品百货室内的公共空间相结合,让顾客身临其境产生不一样的逛店与购物体验,吸引更多年轻一代的消费群体。展览期间,知名珠宝品牌DAMIANI、CHAUMET的经典系列也会在美美天一一楼、三楼展出,犹如艺术般的珠宝珍品与艺术家的创意灵感交相辉映,相信客人们在这里又会有新一轮的感官体验。


展览时间:2013 年8月8日-8月22日
Duration: August 8 – 22, 2013

艺术家:韩娅娟,殷九龙,周褐褐
Artist: Han Yajuan, Yin Jiulong, Zhou Hehe

主办方:美美立诚百货 & 那特画廊
Organizers: Maison Mode Lessin & L-Art Gallery

地点:天一大厦(一层至四层),川信大厦(一层至二层楼梯间)
Venue: Skyone Plaza (1st-4th Floor), Chuanxin Mansion (Space between 1st&2nd 

 
02/08/2013

百度搜索 只有一个殷九龙

——专访跨界创意先锋设计师 殷九龙
优悦杂志‖25期艺文先锋/2013-08-02


殷九龙,设计师,artlavie 创始人、艺术总监。出生于中国四川,1996年毕业于成都大学,现工作生活于中国成都。

自1997年投身设计领域,至今已有16年。十六年间,曾多次参与国内外艺术设计展示与交流活动,负责多个国际文化艺术机构的形象设计。同时,参与了成都几乎所有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的设计推广。在一定程度上,他的设计已涵盖了平面设计的各个领域。近年来,殷九龙的设计创作开始由平面转向空间、产品等多维度跨界尝试,并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在真正意义上打破艺术、设计与生活的界限。目前,文化艺术设计、创意产业及品牌推广工作构成了他新的重心。

2012年,殷九龙在成都创立艾和拉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随后,在景德镇建立了艾和拉维陶瓷工作室。不断探寻新的设计语言以及传达它的合适载体。

《优悦》:你的设计生涯是被你设计过的吗?

殷九龙:我的设计生涯严格来说是未被设计过的,因为我从幼时的放逐式成长到之后的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梦想,这种放逐恰好是梦想生成的最好土壤。没有教条的约束、没有成长的铺设,一切都那么自然。

即便是在那个年代非常艰苦、困惑,以至于觉得当时的生活有着抗争一般的艰难。不同的土壤能够开出不同的花来,所以我觉得这倒是我的幸运和财富。当然这些个性在现在的这个社会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那就是对社会规则的不适应,对职业生涯也没有具体的规划,不过我更愿意看到它如何在生长。


《优悦》:你眼中的平面设计师是如何影响生活的?

殷九龙:其实我个人认为平面设计师对人们的影响很多时候根本到不了生活的层面,只是他们夸大了设计本身的功用和设计师自以为是的认知。我更加看重的是生活如何去影响设计师,因为生活本身更加强大。一个人的力量和影响力太小了。我们只能为生活的点滴增添一点色彩。就像这个社会的每一个角色都在履行相应的社会分工,那是一点一滴、非常细微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候只能为生活增添一点意思和趣味。这可能也就是很多人认为的“设计影响生活”吧。

当然,这个世界有着很多重要的人物,比如乔布斯、特斯拉这样的人物用他们的梦想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就目前来说,在中国这种以“急功近利”的观念在指导人们生活的文化大环境下,大多数人很难去坚守某种理想。我个人认为每个人必要的坚守都是最好的贡献。


《优悦》:你的第一场展,第一本书,第一场跨界创意实验都有着如何初衷,他们从哪里来?你希望他们会到哪里去?

殷九龙:我的第一个展览,第一本书是对我15年来的设计经验的一次总结,也是一次比较整体的呈现。我希望这种呈现能帮助观众了解一位设计师的成长历程,也帮助成都市的观众认识一个设计师眼中的成都的形象、趣味和视野的变化。

我们希望通过展览让更多的人看到一位设计师的艺术观点、设计思想与生活态度。第一场“跨界”的创意实验实际上是“图谋已久”的,我想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设计师是如何把“艺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我希望将设计放在一个更加无限的场域中进行,以便改造社会与自身。这次“跨界”实验也是我的一个计划的开始以及设计经验的转变与尝试。

一直以来我的设计更多的是停留在平面的经验之上,这次实验的目标是通过具体的产品,让设计化为更具体的物象,为生活增添更多现实的、可触碰的、有生命的和有温度的情感表达。或许这就是让设计更多地为生活、趣味服务。


《优悦》:关于知名的设计师这个称谓,你更希望若干年后,你如何被他人称谓?

殷九龙:我一直以来不太喜欢这个称谓,我认为它比较狭隘,因为它界定了某种社会行为。其实它只是外界对我身份认知的某种价值与标签,方便别人去解读与认知。以后别人怎么称呼我都无关紧要,大多数时候我更愿意别人对我直呼其名,而不是某种社会称谓,当然我身边的人很少这样来看待我是谁,反而多数更愿意把我当成朋友。

我很难想象未来会怎样,对于不确定的未来,我不想去界定。我想设计与艺术是我一生也抛不开的事业,但愿我将来能做些更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不是去期待。


《优悦》:中国的创意产业似乎在北上广深颇具生长的土壤,而你作为成都的影响力代表是如何看待自己本土的发展可能的?

殷九龙:中国的创意产业还在懵懂期,甚至谈不上已经获得了启蒙。北上广的土壤当然是当下中国最具优势的地域,不管从政治、经济、资讯或是开放程度都优于像成都这样的本土城市。

有时候我会开玩笑地把成都叫做“二手城市”,即便成都的现代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身在这个城市,我更看重它所具有的传统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它是一个滋生文化、艺术、创意的酵池。对于文化艺术创作者来说,本土语境尤为重要。

一直以来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还相对落后,不论文化、艺术还是设计都是以西方标准来作为参考、享用、模仿与判断。所以若要在这种环境下继承、发扬自身的本土文化,建立自己的文化、艺术、设计语言的话,本土的东西就变得弥足珍贵。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把这种本土转化为优势。我们常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可能就是这个意思。然而这条道路漫长而艰辛,我必须面对中国式的“功利主义”,它是文化、艺术、创造性产业最大的绊脚石。他们希望的是“今天种树,明天结果”,而某些领域的产业化还停留在行政层面和资源分配不均的尴尬境地。


《优悦》:当下在很多知名的平面艺术家都尝试着跨界的时候,以你自己的艺术实践来说,你认为平面的视觉如何去影响着多维的立体生活?

殷九龙 :这些艺术家的尝试是非常有益的。我们往往会用社会层面的“成功”来定义或者看待这些尝试与实践。

据我所知,有很多人的尝试都“失败”了,但是这些尝试将给更多的人启发。将来这条路上会有更多爆发式的呈现,对于未来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所以绝对不可忽视先行者的价值。

我个人认为平面的视觉艺术家有着良好的审美和趣味,而把这些审美的价值通过延展转化到多维的生活中去也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行为。就像我们看到有很多平面的视觉艺术融入到现代建筑中一样,同样地,视觉艺术也可以融合在其它的设计领域,比如空间设计、产品设计、艺术衍生品和服装等多种领域。

生活是一个立体化的模式,多元的表达能够呈现生活趣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我看来,这些可能都是平面视觉艺术家的某种优势。

 
25/04/2013

招聘

职位
美术指导 (Art Director)

1、有出色创意与执行能力;
2、具备强烈的责任心,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3、三年以上广告公司创意设计工作经历,并具一定的设计指导力;

4、精通InDesign,Ai。

设计师(Designer)

1、有扎实的美术功底,熟悉创意、设计、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2、独立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工作积极高效,善于沟通与协作;
3、1年以上设计工作或同等工作经验;
4、精通InDesign,Ai。

策略(Strategy Director)
1、熟悉公司业务和流程,有一定的工作推动、团队协调能力; 
2、有较强的策略能力及客户、市场洞察力; 
3、有较好的执行能力及资源整合能力; 
4、良好的写作、阅读、沟通表达能力; 
5、熟练使用办公软件。

非常期待能与“您”共同工作。
About us:
http://www.artlavie.com
艾和拉维文化
Contact us:
Email: 30049164@qq.com
Tel: 028 6154 0525   
联系人:邓小姐
12/04/2013

VISTA看天下/优享生活

SOHOの“微书房”进化论

——挤出一个工作区


美物不嫌多

——设计师殷九龙SOHOの家

品牌统筹、撰文/石林  图片/蒋海波

 

如果你的居住空间有限,无法拥有单独的工作间,也大可不必抱着电脑无所适从,家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都可以成为你的“微书房”,只要通过合理设计,再小的空间也能挤出一个工作空间。 

 

一分钟认识殷九龙:

殷九龙

设计师,Artlavie 创始人、艺术总监,现工作生活于中国成都。

个人主页:http://www.artlavie.com/

 

本案简报:

楼盘:首座

面积:130㎡

户型:原来的两室一厅改造成了一室一厅

硬装工期:一年左右

硬装费用:30余万

硬装、软装购买地:意点家居、宜家家居、广东

装饰公司:业之峰

 

设计师殷九龙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家办公,一张现代又低调的黑色皮沙发将客厅分隔成了办公区域和会客空间,他喜欢黑色,因此,房间以黑色为基调。看得出来,他偏好设计感强又不乏复古味的家具设计,线条感清晰。

几乎不看电视的他常会坐在工作台前伏案工作。房间初看时乱,“闷骚”心机却潜伏在大小角落:造型简约却特别的落地灯、一整面墙的杂志海报、电视柜和收纳柜上的大小摆设分别来自景德镇、香港、日本、西班牙……主人喜欢收集美好的小物件,条件是内敛、耐看、复古,并以他的方式摆在房间的各个角落,每次旅行总会带回来一些,日子久了,有时自己竟找不到需要的小物身在何处?当然,空间里还少不了自己和朋友的作品。空间虽不大,点到即止的装饰被更细腻地传达。同他的衣着风格一样,这种看似的“随意”是有考虑在先的。

房间里大量运用了散光源,“我喜欢明亮的感觉,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会把所以灯都打开。”此外,他不愿意请钟点工,“让一个陌生人随意进出自己的家是一件很不自在的事情。”

 

“同一空间2、3种色调即可”

Q:《优享生活Gainer》:自己比较满意的一处装修?

A:我在电脑桌那面墙使用了一整面墙的软木,平时翻看杂志时,看到激发灵感的部分就会马上撕下来随性地钉在墙上,所以这面墙总会不停“更新”,就算拔下钉子对墙面也不会有伤害。这样的软木在家装市场都有卖,大概200元-300元/㎡。

 

Q:《优享生活Gainer》:对也想打造摩登简约的SOHO家的读者有什么建议呢?

A:最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合适的家具和家居饰品,此外,一个空间的色调保持在2、3种即可。

 

Q:《优享生活Gainer》:SOHO时常会用到的宝贝?

A:IPAD、APPLE TV、可以边写字边同步到电脑的智能笔。

 

你也许会在这里偶遇他:

餐厅:康二姐串串、谢记火锅、玉林搬命兔腰

咖啡店:U37创意仓库内UID咖啡、麦塔利薄饼屋

家居店:MUJI无印良品

服饰店:美美力诚


 
27/03/2013

“无止境”艺术现场 精彩呈现

“梦”作品采用传统的灯会制作工艺完成,以其他材料表达折纸的概念。“无止境”艺术现场是和著名现代舞艺术家荣涛的跨界融合之作。荣涛先生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首届现代舞专业。参与创建北京现代舞团,任主要演员及编导。先后受邀赴法国巴黎国立音乐舞蹈学院、里昂音乐舞蹈学院作访问学者及受邀赴英国伦敦进行学术交流。这次的作品中荣老师带领一群重庆慧灵智障孩子通过舞蹈和现场的装置互动完成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们的表现才是这次创作的动机与主体,其目的为了推动“智障人士平等参与社区建设,共享社会文明成果”、“推广社区化服务模式,提高智障人士生活品质” 。纯真的状态与梦幻般的世界足以表现他们内心的纯净与丰富。而这些感知做为“正常”的我们只能猜测和想象。现场感染力很强,无数观众感动落泪。

重庆慧灵前期叫“重庆心语智障人士援助中心”,由几位智障人士家长自发创办,成立于2002年,2006年与“慧灵”合作正式加入慧灵大家庭,至今已有8年智障服务历史。截至目前,重庆慧灵已分别在沙坪坝区、渝中区、万州区开办有服务实体,并在当地民政局分别登记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NGO组织),主要服务于智障青少年和成年人士,机构现有学员90余人,教职员工32人,教师队伍中有来自社会工作、特殊教育、心理学、文体艺术、技能师傅等不同专业和领域的人才团队,专业的师资力量为机构专业化的服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重庆慧灵三个点的服务各具特色,其中,沙坪坝点是重庆慧灵的发源地,主要服务于中重度智障人士,并主要对他们进行居家独立生活训练和社区独立生活训练,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锻炼,最终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渝中区服务点是在重庆市渝中区残疾人联合会的支持下,以“民办公助”形式建立起来的一家“民办非企业单位”,主要对智障人士进行职业康复训练,随着服务的进一步升入,计划开设“展能中心”、“庇护工场”、“庇护商店”、“支持性就业辅导工作站”等对智障人士进行更为专业的训练。万州区服务点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直接服务于三峡库区群众,使广大家长逐渐从照顾自己子女中解放出来,间接地支援了库区建设,主要服务项目有日间活动和培训,居家独立、社区独立生活培训,职业康复培训和家长支持服务等,机构人性化的服务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普遍赞誉。


 
22/03/2013

殷九龙——从一开始

殷九龙,Artlavie 创办人兼艺术总监。1996年毕业于成都大学,从事设计15年有余。从1997年至今参与成都大型文化艺术活动、国际机构形象的设计,同时多次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与展览。从平面到空间、产品都有跨界的作品。现主要从事文化艺术设计与创意产业及品牌设计工作。2012创办了成都艾和拉维文化传播公司及景德镇艾和拉维陶瓷工作室。

Kaolin:乌鸦、花朵、几何图案,不仅出现在你的平面设计作品中,也出现在ARTLAVIE的产品系列里,它们对你来说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殷九龙:喜欢乌鸦,喜欢乌鸦冷冽的形象。乌鸦有着独立的战斗精神,启示某种事务的消亡与重生,在古时候乌鸦也是一种非常吉祥,传递喜讯的鸟。我最早用乌鸦的图案是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永远的1977—往事与随想》一本书做封面设计。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当年在一种特殊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恢复高考的一些故事。我选择乌鸦来象征知识分子对某个特定的时代的哀嚎与鸣唱。而在那个年代通过高考的人,有很多知识分子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推动力量。花儿给我自然而激情的生命状态,就像很多人都喜欢花儿一样。记得在2006年,我为法国医生组织和成都疾病控制中心合作的一个公益项目“减少危害中心”创作了一组以爱心和花儿的图案。2008年5·12地震之后也为羌绣的绣娘做了一套关于羌绣的再设计项目,也用到了很多花儿的图案。发现所有传统纹样都跟自然和谐有着紧密的联系,也促使着我现在比较关注民间工艺。透过这些元素和几何图形,我认为这些几何图形可帮助我有效的刻画错综复杂的世界,透过它们来表现视觉的张力和设计师主观的意识形态。

Kaolin:你已经是挺出名的平面设计师了,怎么会想到跨界去了陶瓷领域,这两年国内不同领域的艺术家、设计师都涉足陶瓷创作,你觉得是出于什么缘故?

殷九龙:我对陶瓷了解不多。在生活中有很多有很多朋友跟陶瓷有关,可能是受到他们的影响。一次跟几个热爱传统茶道的朋友去景德镇,我是带着期待与想象去的。想象着景德镇1000多年的历史与文化,有着古老建筑的城镇,有着传统陶瓷技艺和现代陶瓷工业,有美轮美奂的陶瓷。去了之后大失所望,这个城市就像全中国的其他在发展中的城市一样,基本都是新的建筑、脏乱的街道、横行的人流和车流。散落在市场与大街小巷的陶瓷,似乎你随便怎么都可以抱走,没人过问一样。当时我的印象是他们是怎样“费尽心思把陶瓷做丑的”。最后我跟随者几位老师一起看了很多大师的作品,确实改变了我最初的印象。在深入的交流、讨论、争辩之后随之带来了新的问题。

为什么看到的都是仿古的?为什么大家都在画荷花?为什么他们的陶瓷只有一种体制内的流通途径?为什么陶瓷创作没有融入生活中去?为什么很少人去表达和体现当下人的生活认知。景德镇陶瓷学院流传着一句话很有意思:老师画罐子,学生做珠子。我认为对于陶瓷的技艺传承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不认为那是唯一的途径,他应该是多元的体现与当下认知与文明结合的更多的可能性。而我个人更愿意主张生活的贴切性。
所以我想我能不能做点什么东西呢?如果是我我将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看待陶瓷?以什么样的状态来实现自己的作品?带着诸多的疑问和问题我决定开始我的计划。经过和当地的陶瓷老师的沟通和交往,也发现了景德镇很多很有意思的创作、有趣的事物。江西很美,水土清秀、人也很好。我喜欢陶瓷,我喜欢陶瓷的温润的脆弱的质感,这是我为什么要做陶瓷的理由。
作为一个长期以来从事平面设计的人来说,平面与立体的转换,新材料的介入对我来说我特别感兴趣。期待尝试的结果也是我乐意看到的。我不知道其他的艺术家、设计师为什么要去跨界做陶瓷,我想也许还是因为传统文化本身与陶瓷材料的喜好上面吧,我不知道。

Kaolin:1/1000系列是与景德镇技艺高超的老师傅们合作完成的,你是主脑,他们等于是你的手,帮你完成构想,用这种方式来转译传统的青花,确实别开生面,我觉得视觉方面是你作为平面设计师的优势,但与实际生产制作工艺结合,有不少困难吧?比如,我想问的是,传统的瓶型有很多种,为什么最后选了梅瓶?

殷九龙:当然作为一个平面设计师在图形语言表达上面可能具有一定的优势。更多的是我认为这是一个试验的过程,一种尝试。我们在做这一系列作品的时候也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第一个困难就是沟通。我们知道沟通的基础是认同,这点上其实更难。有一次遇到一个从事陶瓷研究学者,首先他认为我们这些艺术家、设计师是投机的。某种意义上他只认同传统的东西,而我们在他的眼中犹如“反革命”。首先致命问题就是他们觉得我的设计是一种破坏传统对青花的认知和表现。基本带着好奇与怀疑的状态进行合作。
第二个问题就是习惯,和我们合作的老师基本都是做传统瓷器的老师傅,他们习惯画传统的图案,而这些工作是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的。现在你的要求在某种立场上来说是过分的,他们的重新想办法来实现你的想法。第三个问题就是我对陶瓷的知识太少了,在设计过程中有很多技术上的问题就摆在面前了。基本上是在执行过程中透过他们的经验和知识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改改方案,最终才完成了“1/1000”作品。不过,在不断实现的过程加深了我对陶瓷的了解也增进了师傅们的理解。在作品呈现的时候大家一致认同这次试验是非常好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看到了最后完美的效果。我想成品状态帮上了不少的忙,以至于在将来的工作中可能得到他们更大的支持。

Kaolin:有人跟你提过西班牙著名设计师Jaime Hayon吗,他与日本陶瓷品牌“丸若屋”合作设计的现代风格陶瓷食器,也是白瓷青花,运用到了几何图案,你在设计中有受到他的影响吗?

殷九龙:我在巴黎看过他的展览,很喜欢。在以前不知道他名字的时候就喜欢他的作品了,我在很大的程度上受了他的影响。我和 Jaime Hayon 年龄差不多大,不过他确是我的偶像。在成都当代美术馆我的个展之后紧接着就是 Jaime Hayon和周春芽合作的一个展览。不过在后来我才知道他与日本“丸若屋”的东西,也是我在做我的“1/1000”的那套作品遇到难处的时候朋友通过微博发来给一个视频给我技术参考。非常感动,他们的工作细致与态度在视频中展现的无疑。对于Jaime Hayon 的作品,我更喜欢他的其他产品与艺术作品。

Kaolin:ARTLAVIE的产品系列里面,有瓷盘瓷碗在网络销售,定价不贵,想知道它们的销售情况怎样?是否了解过有没有人用它们吃饭,还是仅仅作为收藏展示用途?你希望别人怎样来对待你的陶瓷产品?

殷九龙:ARTLAVIE是我的一个梦,一个梦想! 这个梦很艰难,我想通过我的创作和衍生成为是一个艺术生活品牌!希望它保罗万象,它的一切都是关于艺术、关于生活!从艺术出发,关注生活中人们的心灵和趣味。不强调浮华、奢侈。享乐与自然和谐之美!
我们在创作、生产、销售都是基于这个理想。所以在定价的时候相对我们的成本、工艺表达等问题上,尽可能的定低一点。现在得到的市场反映还不错,很多人喜欢,但是销售还没有跟上。有以下的两个原因:1、我们的产品还在调整,我想建立一种我们自己的产品标准,目前产量也很小。2、我们还没有正式建立销售渠道,宣传也是没有展开。就目前,我知道的情况是很多人买了回去并没有直接拿来使用。得到这些消息一方面我很开心,一方面我有点失望。开心的是他们特别喜欢我的设计,失望的是他们没有把我想传递的生活信息发挥。我希望将来他们对待我的陶瓷产品就是用于生活的道具,必须融入到生活当中去,我认为这才是我去创造这些东西的真正价值。

Kaolin:2012年已经在景德镇有了陶瓷工作室,未来这个品牌在陶瓷领域的发展方向是什么?艺术创作和产品两个方向兼顾?有没有一个明确的盈利目标?

殷九龙:我希望这个品牌是在艺术创作基础上的进行衍生,也就是你说的艺术创作和产品两个方向的兼顾,我认为好的产品一定是好的作品。我希望一个设计师的态度的转换比某个单一的器皿的设计更为重要。现在正在谋划新的主题。

Kaolin:你是农民的儿子,是在求学后离开农村的?在你的记忆里,留下最深印象的一件陶瓷器物,讲来听听?

殷九龙: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是一个农民,我当年为了离开老家基本算是离家出走。贫困和艰难加上叛逆与对外面的世界好奇促使我离开。直到现在我觉得我还在外面,内心的漂泊感一直存在,归属感一直也没能更好的建立。所以我希望在路上完成我憧憬的事物与美好的展现出来。

记得小时候我家有几个落款乾隆时期的高足碗、盘、花瓶。据说这些东西都是当年“打土豪分田地”得来的。它们很美很古典,在我心目中基本能称为”高级“的概念,因为家里其他生活器皿都是土碗。由于生活的艰难理所当然它们不能成为摆件,花瓶用来存储过猪油和白糖,盘子用来盛菜,碗就是用来盛饭的了。当然这些东西最后都因为使用的关系没有保留下来,所幸的是它们在我的生活中呈现、发生、破碎。

 
18/03/2013

“无止境”艺术现场

五牛视觉&包装艺术周

殷九龙 荣涛作品
“无止境”艺术现场

“无止境”艺术现场,知名设计师殷九龙和著名现代舞艺术家荣涛的跨界融合之作。去年刚在成都当代美术馆办完个展的殷九龙先生,在本次艺术周上制造了一个完全意外的视觉惊喜,必须亲临现场才能美好感受。荣涛先生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首届现代舞专业。参与创建北京现代舞团,任主要演员及编导。先后受邀赴法国巴黎国立音乐舞蹈学院、里昂音乐舞蹈学院作访问学者及受邀赴英国伦敦进行学术交流。

活动时间::2013.3.23 − 4.2
开幕时间:2013.3.23 / 10:30
活动地点:成都 郫县 红光 五牛视觉与包装研究院
主办单位:五牛集团
活动策划:五牛视觉与包装研究院

媒体支持:四川电视台 / 成都电视台 / 成都商报 / 华西都市报/天府早报 / 新浪网 / 凤凰网 / 搜狐网 / 腾讯大成网/网易 / 四川在线 / 艺术国际 / 雅昌艺术网 / 99艺术网/视觉中国 / 艺术中国 / 《青年视觉》/《艺术与设计》/《包装与设计》/《艺术时代》/《1314》/《艺术现场》

支持单位:中国包装联合会 / 四川省包装联合会 / 成都现代工业港管委会/
四川师范大学 /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 北京印刷学院/成都半木文化 / 凯亚斯创意管理 / 嘉兰图设计 / 迪赛展示设计/香港卓骏广告 / 广州创智广告 / 四川菊乐食品有限公司/Tobii拓比电子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14/01/2013

持续在暖岛上线

暖岛这次为您带来的是ARTLAVIE设计品牌。ARTLAVIE创立于2012年成都, 隶属于成都艾和拉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由从事十多年设计的著名设计师殷九龙先生发起组建。是殷九龙先生及艾和拉维团队一直所期望和努力方向。ARTLAVIE的一切都是关于艺术,关于生活!从艺术出发,关注生活中人们的心灵和趣味。

点击 暖岛 直接购买

01/01/2013

祝大家新年快乐!

旧的去了新的来了,大家新年快乐!
happy new year!
27/12/2012

殷九龙——那就这样吧!

文/1314

Artlavie 创办人,艺术总监

1996年毕业于成都大学,从事设计15年有余。

从1997年至今参与成都大型文化艺术活动、国际机构形象的设计,同时多次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与展览。从平面到空间、产品都有跨界的作品。现主要从事文化艺术设计与创意产业及品牌设计工作。2012创办了成都艾和拉维文化传播公司及景德镇艾和拉维陶瓷工作室。

 

1314:先祝贺你成立了艾和拉维陶瓷工作室,我知道你一直都很想做产品,为什么会是陶瓷?

殷九龙:谢谢!陶瓷无论在中国文化还是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和人的距离很近,质感温润却脆弱。它又是很容易进入的领域,这个容易进入不是指陶瓷很简单,而是指初期可以不要太多的资本注入。很多材料都很容易入手,比如塑料、玻璃,但那些往往涉及量产,动辄成千上万,相应的对销售渠道的要求也很高,相对的,陶瓷则简单一些。平面设计这块好像已经发现不了更多对我来说有趣的东西去做了,所以我在努力去寻找更多有趣的事物。


1314:可以解释一下“艾和拉维”吗?

殷九龙:“艾和拉维”(Artlavie)是法语“艺术与生活”的意思,通过一个路径把艺术转化为生活,这是我希望的。于是首先选择了生活器皿,他们有实用性,有温度,有质感,有触碰时的情感。一直觉得以前做的东西都太虚无了,比如一个创意、一次平面设计行为、一次太有目的的表达。现在自己心里有时会想:不要跟我谈创意。务虚的东西做多了容易自然地想要进入一个有实感的状态中去。创作上可能很观念,但是它必须是在表达我对世界、对生活的看法。

 

1314:可是观念也是很虚的。

殷九龙:是,没错。我接触当代艺术很久,多年的耳濡目染令我爱上当代艺术,也一直希望可以尝试做一些作品,但我并没有要把自己朝一个艺术家的方向走,就像我也不会说自己是设计师一样,能做什么就去做,行为更为重要,至于你是什么,定义不重要。至于创作本身,我会加入很多个人的东西。

我一直认为人生下来只有三件事:认知世界、认知当下、认知自己。做陶瓷也是我认识世界认知自己的方式之一。从来没有想过成为陶瓷艺术家,陶瓷对于我来说只是一种载体,用以创作,能够传递有关生活的信息,这令我感兴趣。

 

1314:陶瓷进入当代艺术领域受到不少质疑,一些所谓创新的作品往往被认为是不尽人意的,你怎么看待这个评价。

殷九龙:一直以来,陶瓷被大众归类于工艺品,出于日常生活的需求,作为材料本身与塑料、钢其实没有多大区别,制作者更讲究工艺。当代陶瓷是否能够作为艺术品达到甚至超越曾经的艺术成就?很多人动辄拿几千年文明说事儿或者竖立敌人才能激发创作,但做出的东西并非就有多少价值和思考。

 

1314:第一批陶瓷作品你选择了青花。

殷九龙:当时我到达景德镇,发现所有东西都在仿造过去,本质上没有创新,没有当下的痕迹。有种千方百计的用七十二到工序如何把陶瓷做丑的感觉。那钟氛围令我很遗憾,我便想我能否做一些东西,利用他们的工艺和手段,做一些新的尝试。

我们计划永远做下去,将来或许会进入销售渠道,“艾和拉维”将成为我的作品的销售平台,但这并非我的一个主要目标,未来或许会涉及更多其他材料。或者涉猎时尚、艺术等领域,有趣的平面也会继续做下去。有好多好多事情要去做,只要一有好的想法我就会记下来,但是有精力和资金的局限,而且想做的事情太多了,各种来不及。

 

1314:你的想法很多,有自信把这些想法通过陶瓷这个载体有逻辑地表现出来吗?它将会是什么?

殷九龙:我认为可以。我的作品会是更接近现代人审美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器物,一定要关注当下。在借鉴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展开探索,将当下的语境和个人语言嫁接于陶瓷之上。不仅是陶瓷,还可以通过其他材料去表达我想表达的东西,材料仅仅是载体。所以说并不是我去做陶瓷了,而是我在用陶瓷来组建表达自己的语言体系,通过每一次驾驭的可能性,来亲近、理解这个世界。

很多人问我那些灵感是从何而来,我觉得或许归功于独立的思考与细心的观察,以及持续有效的学习借鉴,在这个过程中发掘自己的风格。

 

1314:你想建立与表达的语言体系是什么?

殷九龙:对个体的关注,生命体的存在价值,我并不想站在某一个制高点去说教什么批判什么,仅仅想验证个体存在方式的可能性。作为体系,它可能还不够完善,但是作为言说,我尽可能的让它完整。

 

1314:你如何看待“原创”?

殷九龙:中国的教育把原创提升到了一个几近变态的高度,要从无到有。可是绝对的原创是很难的,思维方式的雷同很常见,原创是在一种文化基础上进行创新,不是简单的抄袭,这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就像喊“妈妈”,喊“妈妈”我是抄袭了谁呢?我觉得这是值得讨论的事情。这也是一种落后的表现,社会风气、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狭隘性。

 

1314:给我的感觉是,你一直以来心态都很好。

殷九龙:每个人的方向是不一样的,我一直比较自我。96年出道到现在也做了好几个公司,一会儿关一会儿开,诸多不确定的因素。经历多了你就会发现,有多少东西是真的值得去在意呢?那就这样吧,自己开心最重要,挣的钱能够维持自己的生活,同时还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其实我也做了不少的事情,在设计领域,成都大大小小的设计事件我都经历过,比如去年的双年展,2000年的西部论坛,还有一些美术馆、画廊的形象,成都日报的形象等等,以及一些地产和商业项目。目前主要在做自己的事情,如果按照年龄来分,我已经步入中年,还是想用后半生来制造自己的梦想。

 

1314:难道前半生没有在实践吗?

殷九龙:没什么资本积累,我没有存钱的习惯,不太缺钱,也不太富有,开心就行,购花就好。对于我来说,好像没有事情可以太在意。

小时候曾经历过很贫困的生活,出生在偏远老区,落后贫困。可以想象吗?现在从事着创造性工作的这么一个人,十几岁了都还在放牛,才看到灯泡。跟同龄人相比,我吃过的苦超过他们大多数,吃饭吃不饱,衣服穿不暖,到了冬天手上长冻疮都能看见骨头。这些经历让我对很多事情看得很清楚。或许对很多人来说,自然是钱越多越好,对我也是,但金钱不是我的终极目标,我有自己的坚持,不愿意为了赚钱去做太多妥协。

回头去看,那时是年轻的傲骨,随着年龄的增加,目前更多的是阅历增长后的从容淡泊,更想做的是去造梦。目前经营的这个公司,目标也是去养活以后要从事的创作。要知道,如果不是非常奢侈的生活,其实花不了多少钱,那其他钱用来做什么呢?当然是用来实现梦想。我跟朋友开玩笑说过,除却金钱,日后能留下点文化遗产也是不错的。

 

1314:为什么要去造梦呢?

殷九龙:这或许和我童年经历有关。儿时生活在偏僻落后的地方,直到十二三岁才第一次看到电灯泡。那时觉得,世界好像只有老家这么大。世界就是这样的,早晨起来看见阳光,去放牛,去割猪草,上山砍柴,以为生活就该如此这般。慢慢长大去赶集、逛小镇、进县城你会不由自住地产生疑惑:为什么他们是城里人,而我是农民?我们家在当地是受教育算是最多的,父亲是党委书记,但工资很低,那时每个月只能拿到几十元钱,家里又有九个孩子,入不敷出,完全靠母亲做农活。哥哥姐姐们长大后,当兵、工作,一个个离开了家,为了给母亲减轻负担,我会做很多家务农活,生活很困苦。有时候扛不住了,甚至坐在田埂上大哭,因为你毕竟是一个孩子,却承担了成年人的劳动,实在太累了。小时候我学习成绩很好,清楚地记得小学三年级,要去上台领奖,穿着哥哥姐姐的衣服,那是完全不合体的,在农村没有内裤没有皮带,领奖时,老师叫我们把奖状举起来,裤子就掉了,当时眼泪就掉下来了。凡此种种,会觉得自尊心很受伤害,会想为什么别人可以生活的很好,可以有新衣服穿有零食吃,不用整天干农活。

生活的贫困也带来了家庭问题,父亲脾气很暴躁,母亲很唠叨,这仿佛是中国传统农村家庭的缩影,给我的性格产生了一些影响。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看《白鹿原》、《平凡的世界》,边看边哭,觉得这就是在描写我的生活。长大后看《活着》,会发现这就是我的经历,而这不应该是我这代人应该经历的。

 

1314:那时对自己的身份与处境有过困惑吗?

殷九龙:当我第一次进县城、第一次看到电视的时候,那种差距很刺痛。长大后去镇上念书,看到了电视,听到了流行音乐,笔记本上贴满了黄日华、米雪、刘德华这些明星的不干胶贴,开始接触外面的世界。

 

1314:当时有没有想过要逃离这一切?

殷九龙:一直都有,直到快到19岁时才真的实现。我一直把那次行为定义为出走,想要逃离那个世界。逃离好像成为生命的一个主题。05年我关掉公司,想要出国留学,却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一直都没有离开,但是心可以走很远。

 

1314:这种经历是否影响了你的创作?

殷九龙:儿时的经历是困顿的、痛苦的,我便更想要去表达美好,去造梦。

 

1314:可以这么说,“美好”几乎缺席了你的童年和少年,没有经验做支撑,又如何去造梦?

殷九龙:没有玩过玩具,没有看过电视,没有小人书,什么都没有,源头从何而起?只记得小时候很爱画画,老师教画灯笼,他在黑板上还没画好,我就已经在纸上先画好了。

 

1314:说明你是一个敏感细腻,善于观察的人。

殷九龙:对,善于观察。你想啊,这样的环境和家庭出身,会有谁能够在绘画上影响你?家里屈指可数4、5幅画报,都是些白毛女、松鹤、毛主席、天安门之类。可能你看到天安门广场上有一个灯笼,你就觉得灯笼就是长这样的,就把它画出来。到初中时,我已经可以用各种颜料画长卷了。悄悄地让妈妈给一些零用钱去县城里买颜料。要知道没有学过画画根本也不知道怎么选择颜料画纸,就胡乱地买回来,调在画盘里,画山画水画松树画农田画猪画羊画狗,乡里人都知道这孩子会画画。

 

1314:可以聊一聊19岁的那次出走吗? 

殷九龙:那年在《四川日报》上看到一则演员培训的信息,直觉告诉我这是离开的机会,而且注定是出走。因为父亲是传统的共产党员,认为男人只有三件事:从政、当兵、务农,其他职业都是不可想象的。母亲偷偷给了我几百块钱,买了人生中第一身新衣服,偷了姐姐的一个包,便坐了火车到内江电视台,然后被带到峨影厂,再被拉到簇桥的一所影视演员培训学校,便是现在的川师影视学院的前身。当时学习很努力,每天早起练声练形体。那段时期对我的人生很重要。培训的时间只有半年,想去考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却失败了,为了生活便留校打杂。就这样过了半年,我还是想要继续念书。一个成都大学的朋友便鼓励我考成大艺术学院。没有短期的突击训练和太深的功底,靠直觉画画所幸通过了专业考试。打电话回家告诉家人,我要念大学了,他们难以置信。于是回家复习,准备参加高考。白天睡觉,晚上学习。很幸运的是刚好考到了成大的委培线。你要知道一个小学升初中没考上,初中升高中没考上的人,就这样上了大学。

96年毕业找工作,没有人肯要我,后来通过一个学长找到了一份工作。还是很幸运,第一件活儿便受到了肯定,人生开始渐渐有了目标。97年左眼失明。很突然,但我很乐观,这就是人生吧。做手术没有钱,向家人求助,或许因为我离家太久,他们不相信会有这种事,以为我学坏了要骗钱。直到他们相信了却来不及了,已经错过了最佳医疗期。

 

1314:对父亲、对童年有过恨吗?

殷九龙:小时候有,渐渐地也就释然了。或许也正是些经历养成了我现在乐观的性格。你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的行为,你可能会虚荣,会盲目地追名逐利。所幸,我一直坚定要成为一名好的设计师,也坚信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别人要我做的事情,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经历了一个自我修正的过程后,不断的自我反思与自我否定。

 

1314:这是一个打破与重建的过程。

殷九龙:对,听上去很复杂,其实很简单,就像人要喝水吃饭一样。学会放下过去,下一步才是最重要的,甚至经验都是落后的。很多人在影响我,在这些影响中我吸取养分,逐渐实现自我。所以梦境之于我很重要,之后的创作都会是关于梦境,用各种语言各种载体去解决现实的疑惑。

 

1314:或许这是你向人生发问的方式?

殷九龙:从小我都会问自己:为什么他们要吵架?为什么他们可以玩而我不可以?人生有很多疑惑,或许到死都无法解决,但不能停止发问的姿态。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我现在的生活可以很舒适很优越,但这不是我想要的。

 

1314:这很难做到吗?

殷九龙:不会,当你不想要拥有的时候就不会难。痛苦多源于欲望。

 

1314:这是否源于你的不自信?无论拥有什么总有失去的一天?

殷九龙:这问到了我。也或许是把什么都看得太清楚透彻,对拥有本身已经没有多大兴趣。

 
27/12/2012

殷九龙——见证15年成都设计

文/1626

九龙的人生就像一盘计划之外的棋局,他出生于四川的一个落后偏僻的地方,在一个绝非适合培养设计师的环境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已经十来岁的他才第一次看到了电灯泡,并觉得世界只有老家那么大。但贫乏的物质生活从不曾阻止梦想的生发,画画成为了九龙单调生活唯一的寄托。高中未毕业,九龙终于得到机会离开被他称为“鬼地方”的老家。不久,没有受过太多专业绘画训练的九龙凭借着自己多年的绘画功底考入了成都大学,开启了他的设计生涯。在这15年间,殷九龙逐渐成长为设计界具有影响的人物。

成都最出色的设计师

殷九龙做设计做了15年,从初出茅庐的设计小青年到现在独树一帜的设计风格,他的设计之路已经足够谱写出一部有关梦想的励志故事了。2000年,中国西部论坛形象设计再筛选了几百家设计方案后找到了他,那时候他为西部论坛设计的形象遍布成都大街小巷。后来他的公共设计项目从“成都日报”形象设计、东区音乐公园形象设计、彭州市人民政府标志设计,再到蓝顶当代艺术基地设计等等,九龙履历表里有着出色的成绩单,他已然成为成都各个公共项目的设计工程的首选设计师。不仅如此,他参与了成都几乎所有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的设计推广,成都当代美术馆和成都2011年双年展的全部平面设计都是他的杰作。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殷九龙是成都最出色的设计师。

艺术与生活结合在一起

正如艺术史学家吕澎所说:“殷九龙的这次展览将会为观众提供一位设计师的成长历程,也为成都市的观众提供了一个设计师眼中的成都形象、趣味和视野的变化。我们能够在展览中看到一位设计师的艺术观点、设计思想与生活态度。当九龙开始把“艺术”和“生活”再一次清晰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设计,不仅仅是艺术,也不仅仅是产品,更是一个创造性灵魂的历史。”当一个人孜孜不倦地做设计做了15年,那他的设计理念已经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现在殷九龙谈设计更象是谈一门艺术,他和他的设计都已经成为城市的一种文化符号。“小时候我知道的东西太少了,所以现在才能保持对设计的好奇心,身边的各种新鲜事物都让我好奇。”好奇心也是让设计师保持创造力的法宝,这一点在九龙身上尤为明显,如今的他对各种当代艺术和各类电子音乐颇有兴趣,从外表上看他就是一名时髦的潮大叔!

传递生活信息的陶瓷创作

2012年,九龙成立了艾和拉维(Artlavie),法语“艺术与生活”的意思。他在景德镇制作了一批生活器皿,用陶瓷这种媒材进行创作实验。这些形式感极强的器物被赋予设计的理念、艺术审美和生活的实用性。“做陶瓷也是我认识世界、认知自己的方式之一。从来没有想过成为陶瓷艺术家。陶瓷对于我来说只是一种载体,用以创作,能够传递有关生活的信息,这令我感兴趣。”在设计领域,成都大大小小的设计事件他都已经经历过,从双年展到艺术机构,从公共活动到商业地产项目,如今的殷九龙希望把自己从具体的设计事务中抽身出来,打算“用后半生来制造自己的梦想”通过艺术、设计与生活间的路径,让艺术成为生活,也让生活成为艺术。


 
25/12/2012

暖岛网袜子上线

点击进入 暖岛网 购买

暖岛这次为您带来的是ARTLAVIE设计品牌。ARTLAVIE创立于2012年成都, 隶属于成都艾和拉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由从事十多年设计的著名设计师殷九龙先生发起组建。是殷九龙先生及艾和拉维团队一直所期望和努力方向。ARTLAVIE的一切都是关于艺术,关于生活!从艺术出发,关注生活中人们的心灵和趣味。

20/12/2012

官方淘宝店正式营业

经过很久的准备,Artlavie 官方淘宝店正式营业。
还有诸多未完善的地方,我们将在过程中不断的改进。

ARTLAVIE 是一个公司、一个团队、是一个艺术生活品牌!

我们希望这里保罗万象,他的一切都是关于艺术、关于生活!从艺术出发,关注生活中人们的心灵和趣味。


这里将有艺术家和设计师跨界的艺术品、家居、创意产品、创意家具、传统工艺再造的工艺时尚,不断丰富着我们的生活。这里是生活艺术的价值观输出平台,把艺术与生活的激情点燃,激发人们对生活与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人们发现艺术之美、生活之美、创造之美!

不强调浮华、奢侈。享乐与自然和谐之美!


我们将不断的努力使这里成为是一个文化平台,积极参与民间工艺的再造和发展,使创新成为发展的新动力。希望建立这样的平台让更多的年轻人体味传统人文的价值。同时我们将吸纳更多的青年创意群体,为那些对艺术与文化充满梦想的人们提供丰富的生活道具。不断的坚持与学习与创造关于一切有趣味的产品!


ARTLAVIE,一切关乎艺术、生活!


可以直接点击 Taobao 进入我们的商店

18/12/2012

殷九龙的设计

《殷九龙的设计》一书收录了殷九龙先生自1997年投身设计15年的平面设计的代表作。殷九龙在平面设计作品,从商业设计到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他的设计已涵盖了平面设计的各个领域。本书在编辑上殷九龙更加强调了设计元素对创意本身的影响,其中着重的强调了标志设计、字体设计、元素符号、图案编排等设计语言的重要性。按照他的观念设计应该是隐藏在设计本身的后面,从而如何体现所表达的语境与功效。 他也认识到效用也是美学本身的功能之一,而不要掉入纯粹形而上学的陷阱。如何自然地对平庸与重复给予回避,但同时又能够在传统与其他艺术领域里找到可以利用的资源。他很清楚地认识到,学习与创新都是有依据的。渐渐地,他的简洁、干净、适度、控制以及留有余地的效果就构成了他的趣味和气质上的特征,并成为他的设计美学的风格。

本书由著名艺术史学家、批评家吕澎先生作序。


点击进入 Shop 购买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殷九龙的设计 / 殷九龙编著. -- 成都 : 四川美术
出版社, 2012.10
ISBN 978-7-5410-5112-8

Ⅰ. ①殷… Ⅱ. ①殷… Ⅲ. ①艺术-设计-作品集-中国-现代 Ⅳ. ①J0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245657号

殷九龙的设计   殷九龙 编著
Yin jiulong de Sheji  Yin jiulong  Bianzhu
—————————————————————

出 品 人:马晓峰
责任编辑:陈  默
书籍设计:殷九龙  徐 毅
责任校对:邓婷婷  陈 煜

出版发行:四川出版集团 四川美术出版社
(成都市三洞桥路12号)
邮    编:610031

制版印刷:重庆市金雅迪彩色印刷有限公司
成品尺寸:355mm×260mm
印    张:25
版    次:2012年10月第1版
印    次:2012年10月第1次印刷
书    号:ISBN 978-7-5410-5112-8
定    价:168 元

 
14/12/2012

1/1000创作说明

2012/09/13

材料:陶瓷(景德镇高白泥,青花明珠料)

工艺:手工拉坯,青花分水/手工雕刻

规格:h60cm/Φ35cm×8


创作这一系列陶瓷作品的想法源于两年前去景德镇的感受。带着对传统艺术的想象和对传统技艺的膜拜,在眼前所及之处搜寻着最美的中国陶瓷。然而,在景德镇的感受是有些失望的,遍地的瓷器徒有传统的外表,却与传统气质脱节也没有当下审美的趣味和生活的气息。在那里你很难看到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最为亲近的器物。所幸的是,也是在那里,认识了不少陶瓷技艺高超的师傅。他们讲述传统陶瓷技艺时总是满赋激情,器型、釉色、画工、温度、窑变及神秘配方,娓娓道来,但对新来此处的具有现代气息的艺术家、设计师,却并无多少好感。

传统审美在当下,一旦被当做范式来固守,就会同时面临着滑落为不合时宜,很可惜。以怎样的心态与方式来打通传统审美与当下生活?这越来越令我在意。我试图通过这一系列作品诉说我们的生活,我们如何理解传统,而不是简单而粗暴的仅仅通过传统元素来表达当下审美的存在。传统与当下不是互相妥协与利用,而审美也不应该只是存在于某种特殊的体制里,至少那很难构成它的生态。

创作想法一经确立,便开始努力寻求“制陶大师”的技艺支持。造型上对传统梅瓶进行改良,图案则是运用当下最为常见甚至流行化的元素:波点、菱形、条纹、渐变、纯色。技艺依然采用最为传统的青花工艺:选泥土、拉胚、立胚、绘制、汾水、上釉、烧制。其中有两件器物的图形设计由平面延伸为立体,汲取传统器型的工艺特质,却是解放了器形,也使空间得到延展。


Raw material: ceramics (Jingdezhen lime mud used for Qing Hua Ming Zhu porcelain)

Process: hand throwing, Qing Hua Fenshui/manual sculpture

Specs: h60cm/Φ35cm×8

The creation of this series orignates from my visit to Jingdezhen two years ago. I carried my imagination of traditional art and worship of conventional skills with me on the way to search for the most beautiful porcelain products in China; however, what I saw and felt was somehow disappointing in the way that all the products were superficial but contained neither any traditional spirits nor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or down-to-earth coziness. It was almost impossible for you to find any apparatus that was of any connection to our daily life. Despite all the disppointments, I did meet a lot of masters in porcelain making skills and was much more impressed by their passion in traditional porcelain techniques and their enthusiatism when talking about procelain types, glaze, painting engineering, temperature, furnace transmutation and other secret ingredients than the new comers, the so called contemporary artists and designers.

It’s a paradox and a pity that once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s was treated as a set type it would probably be called outdated. This makes me contemplating the question how to connect tradition and contemporary life. Seeking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I intended to deploy this series of products to depict our daily life and our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 instead of simply and roughly illustrating beauty with traditional elements. Tradition and the current should not compromise with or make use of each other, and beauty is not supposed to exist in one specific system, or to say the least, one specific system can even explain beauty itself.

As long as the philosophy had been established, I looked hard for technical support from master in procelain making. The series was successfully created after improving the traditional plum vase, borrowing from such commonly seen and trendy elements in the patterns as wave point, diamond, stripe, gradient and pure color, and employing the most conventional Qing Hua techniques as raw material selection, throwing, moulding, painting, glazing and baking. Two products of the series were designed to extend the plain into a three-dimension which made use of the techniques of traditional product and meanwhile elongated the space and freed the concept of the product shape. 


 
12/09/2012

"殷九龙的设计"展

内容介绍:1997—2012,殷九龙设计15年首次全面呈现。也是成都当代美术馆第一次主办设计展。殷九龙的设计几乎涵盖了平面设计的各个领域,从商业项目到社会公共项目及文化活动。15年的设计历程也是城市文化整体状态的抽离和设计生态环境的投射。同时,殷九龙的设计在不断创新,更多跨界尝试将以其近作为载体在本次展览中首度公开,你将看到殷九龙的设计在多领域中的新方向。

展览地点:成都当代美术馆。
展览时间:2012年9月13日—9月25日。
展览免费参观。
电话:028-85980055。

sinafacebooktwitter